定瓷烧制技艺,河北省曲阳县传统技艺,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据《曲阳县志》记载,五代时曲阳涧磁已盛产白瓷,官府曾在此设官收瓷器税,但其实定窑创烧时间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中后期,从这时一直到五代初期,主要专烧白釉、黄釉瓷,烧制出的瓷器还较为粗糙简单,器型以碗为主,正处于粗瓷向精瓷的过渡阶段。
到了五代中后期,定窑白瓷出现了一次根本性的飞跃,烧制的瓷器不再施化妆土,胎、釉呈现出精、白薄的特征,制瓷工艺比之前更为精细。
进入宋代后,定窑的烧制技艺已经炉火纯青,北宋早期定窑吸收了南方越窑的浮雕技术,后来又在此基础上发展出刻花、印花等装饰,其刻花奔逸,印花典雅,辅以剔花、堆花、贴花各得其趣。而同时期的汝、钧 、官、哥四窑除了极个别的以外,基本不动雕工,以装饰见长的定窑脱颖而出,成为宋代宫廷御用瓷器中的一员。
元代之后,由于青花瓷的崛起,宋代瓷器百花争艳的时代结束,变成景德镇一枝独秀的局面,而以烧制白瓷著称的定窑也逐渐没落,直到明代宣德年间最终落幕。
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定窑曾有过无数个辉煌的时刻,但在元代却逐渐沉寂。从1976年开始,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退出历史舞台长达八百余年的定瓷烧制工艺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并经多位定窑前辈的努力,定窑最终得以复烧,千年之窑火在曲阳重放异彩。
工艺特征
定瓷传统烧制工艺较复杂,烧制前先要从河北省曲阳县掘取石英、长石、黏土等原料,按一定比例加工成泥料,经陈腐后拉坯成型,然后修坯,进行刻花装饰。采用浸入法施釉后,器坯即可入窑烧制。定窑最早用覆烧法烧制瓷器。
工艺流程
定瓷烧制技艺有五大工艺流程:一是制泥,以当地盛产的石英、长石、黏土等为原料,经风化、槽碾细碎、澄浆入池、泥料陈腐等环节制成拉坯用的泥料;二是成型,在轮盘上手工拉制或用模具印制坯体,坯体经晾晒到含水量约50%时进行修坯;三是装饰,在修整后的湿坯上,用特制的刻刀作刻划花装饰;四是施釉,采用浸釉法进行;五是烧成,采用覆烧方法,烧成时间一般为40~48小时,烧成温度为1280~1300℃。覆烧法最早由定窑发明。定资有白、红、黑、紫、绿诸种釉色,以白瓷为主,其胎质坚密细腻,釉色莹润如玉。定瓷见长于以花草、禽鸟或鱼龙为题材的印花、刻花和划花装饰,布局饱满、形象生动、格调雅致。其中的划花装饰,采用利落洗练的外斜刀法,刀行形外,以线托形,奔放飘逸,技艺尤为精湛。定瓷出品以盘、碗、瓶、枕等居多,莲纹刻花盘、螭纹印花盘、孩儿枕、龙首净瓶等为其代表作。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定瓷是中国陶瓷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它辉映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艺术才能。
传承状况
定瓷烧制技艺已失传多年,其生产工序复杂,要完全恢复并不容易,已经得到抢救的定瓷工艺目前仍需积极保护,以便继承发展。
传承人物
陈文增,男,1954年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定瓷烧制技艺。
保护措施
1956年,河北省人民政府将定窑遗址公布为重点文物古迹保护单位。
1988年,国务院将定窑遗址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划定了保护范围。
2000年以来,定窑遗址先后修建有定窑遗址博物馆、定窑作坊遗址展馆、定窑遗址博物馆定瓷研究室等。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河北省曲阳陈氏定窑瓷业有限公司获得“定瓷烧制技艺”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定瓷烧制技艺项目保护单位河北省曲阳陈氏定窑瓷业有限公司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重要活动
2013年12月22日,盛世长安小学开展陶艺大师零距离接触:“定窑”陶瓷文化社会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