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州缂丝,被誉为雕刻了的丝绸。源于汉,兴于唐,盛于宋。皇家御用,中华传统手工艺。宋代是历史上缂丝艺术品的鼎盛时期。北宋时期定州缂丝著称于世。文献记载:北宋丝织品“以河北定州所制最佳”,定州缂丝“以宣和时期制作最盛”。
定州缂丝概述
缂丝,亦称“刻丝”、“克丝”,是以蚕丝为原料,以“通经断纬”的高超技法,使之花纹图案像镂刻一样的高档手工艺品,有“织中之圣”、“一寸缂丝一寸金”的美誉。宋代缂丝最富盛名,当时“河北定州所制最佳”,“宣和时期制作最盛”。缂丝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及价值,一直成为帝王和贵族追捧的对象。
据宋史料庄绰《
鸡肋篇》记载:“定州织刻丝,不用大机。以熟色丝经于木棦上,随所欲作花草禽兽状。以小梭织纬时,先留其处,方以杂色线缀于经纬之上,合以成文,若不相连。承空视之,如雕镂之象,故名刻丝。如妇人一衣,终岁可就,虽作百花,使不相类亦可,盖纬线非通梭所织也。”
定州缂丝是汉族传统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是最传统的一种挑经显纬,极具欣赏装饰性
丝织品
从庄绰《鸡肋篇》记载:“定州织刻丝,不用大机”来看,定州缂丝的织造工具是一台简单的平纹织机,然后有几十个装有各色纬线的竹形小梭子和一把竹制的拨子。织造前,艺人先“随所欲作花草禽兽状”即:描稿,就是把稿本放在经线下面,在经线上勾勒稿本轮廓,透过经线按画样织造。然后“以小梭织纬时,先留其处,方以杂色线缀于经纬之上,合以成文,若不相连。”即:按预先设计勾绘在经面上的图案,不停地换着梭子来回穿梭织纬,然后用拨子把纬线排紧。织完之后因为织物上花纹与素地、色与色之间呈现一些断痕,类似刀刻的形状,故“承空视之,如雕镂之象,故名刻丝”。
缂丝的工艺流程,一般有16道工序:落经线、牵经线、套筘、弯结、嵌后轴经、拖经面、嵌前轴经、捎经面、挑交、打翻头、箸踏脚棒、扪经面、画样、配色线、摇线、修毛头。
缂丝的织造技法为:结、掼、勾、戗、绕、盘梭、子母经、押样梭、押帘梭、芦菲片、笃门闩、削梭、
木梳戗、包心戗、凤尾戗等,技法众多。但无论做什么缂丝品,结、掼、勾、戗这四个基本技法是绝对不可少的。
定州缂丝在我国民间文化艺术史上享有崇高的美誉。作为丝织文化的活化石,其独特的织造技法是手工时代极致的体现。
定州缂丝现状
历史考证记载,河北是古代丝绸之路丝纺织技艺最辉煌的地区,盛唐时期河北为丝绸之路贡赋的丝纺织品全国第一。河北人文学者梁勇经过多年的研究认定,在古代丝绸之路上,11世纪世界上最富庶的东方大国宋朝供给世界最富丽、最精绝的丝纺织品就是“定州缂丝”。虽说缂丝起源于定州,但是自南宋以后不断发展,至清代以后至今缂丝业中心已移至苏州一代,目前定州缂丝从业人员越来越少,已将至濒临断绝,现如今仅在定州古城区思本堂缂丝工坊和赵村乡附近还有制作缂丝的艺人。
定州缂丝名家
缂丝鼻祖-沈子蕃
沈子蕃河北定州人,出生于1086年,历经北宋哲宗、徽宗。1128年北宋灭亡后,转移到南方吴郡,当时42岁,在南方吴郡为了谋生,利用当地发达的丝线产业,开始了缂丝事业,收徒弟、传技艺,使南方的缂丝业蓬勃发展起来,沈子蕃在南宋历经高宗、孝宗,去世于1165年,享年79岁。
沈子蕃一生完成了几十件缂丝艺术品,标有名字的作品有五件,而且现有珍藏,分别著录于清宫:《石渠宝笈》和《石渠宝笈重编》。具体是《秋山诗意立轴》、《梅花寒鹊图》、《青碧山水图》。以上三件都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另两件《缂丝山水轴》、《缂丝桃花双鸟立轴》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
沈子蕃为我们留下了如此众多的缂丝艺术品,是我国北宋时唯一的一位缂丝知名艺术家。
缂丝传承人-王鹏巍
定州王氏缂丝第七代传承人、河北省政协委员、河北民间工艺美术(缂丝)大师、河北省突出贡献技师、享受省级特殊津贴、2017年获得国家艺术基金。
王鹏巍,1968年生于河北定州,作为定州王氏缂丝家族的第七代传承人,她自幼受到缂丝艺术的熏陶,深受家族长辈的影响,并在多位名师的指导下,打下了深厚的缂丝技艺基础。她以“数十年磨一剑”的匠心精神,潜心研究缂丝艺术,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相结合,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缂丝作品。
王鹏巍的缂丝作品以精细入微、技法多变、风格独特著称,她不仅在国内广受赞誉,还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了缂丝艺术的独特魅力。近年来,王鹏巍的作品先后在德国、英国、塞浦路斯、意大利、法国等国展出,推动了缂丝艺术走向世界,赢得了国际友人的高度赞誉。她的作品不仅被国内多家一级博物馆收藏,还多次荣获国内外艺术奖项,她先后十多次接受中央电视台多个频道的采访和缂丝艺术专题片的拍摄,成为当代缂丝艺术的领军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