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南客家服饰
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定南客家服饰,流传于江西省赣州市定南县的民俗文化,江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简介
“定南客家服饰”源于唐末两宋时期,由于中原战乱,大批中原汉民经过先后五次的大迁徙,南迁来到定南,同时把优秀的中原文化艺术带到这里,与当地原居民古越山人的文化元素不断交融之后,随历史进程,形成了独具定南客家文化特色,具有客家吉祥文化理念,因此,具有穿戴实用价值的定南客家服饰穿戴习俗文化形式,成为了定南客家民间传统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枝独秀。
“定南客家服饰”主要包括客家女性的衣着、帽帘、头帕、围裙、少年儿童戴的花帽及吉祥肚兜等。该穿戴习俗表现形式皆讲究文化内涵,即“吉祥”二字,同时也表达了长辈对子孙平安幸福、如意吉祥、长命百岁等美好祈愿。为客家人的生活和年节增添诸多的喜庆祥和的热闹气氛。
“定南客家服饰”因具有其历史的传承性特征,本身的文化艺术价值特征、实用价值和广泛的社会性特征,因此,“定南客家服饰穿戴习俗”实物具有相当重要文物收藏、历史人文研究价值。
历史渊源
定南客家服饰穿戴习俗源于唐末两宋时期,由于中原战乱,大批中原汉民经过先后五次的大迁徙,南迁到定南,同时把优秀的中原文化艺术带到这里。在与当地原居民古越山人的文化元素不断交融之后,形成了定南客家文化特色。定南客家服饰,既具有客家吉祥文化理念,又具穿戴的实用价值。传承至今,800多年之久。
1990年版《定南县志》中有记载:“清时男人中少数戴铜顶毡帽,多数戴布顶瓜皮帽。民国时期,少数官绅、文人戴礼帽,一般男人戴锁口缕叽帽,棉帽或以蓝布长巾扎头。一般妇女裹黑色皱纱,蒙黑布头帕。少数妇女发间插入银质装饰品,儿童多戴绣花帽,逢年过节或赴圩作客时改戴银铃绣花帽。
主要内容
定南客家服饰,是客家服饰的典型代表,尤其是定南的儿童花帽。定南客家服饰图案朴实精美而又寓意深刻。客家人喜欢用红、粉、绿、黄等鲜艳的色彩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从年轻到年老的女性都喜欢把袜底、帽子、背带绣成美丽的艺术精品。该穿戴习俗表现形式皆讲究文化内涵,即“吉祥”二字,同时也表达了长辈对子孙平安幸福、如意吉祥、长命百岁等美好祈愿。为客家人的生活和年节增添诸多的喜庆祥和的热闹气氛。
定南客家服饰,在客家民间传承了千年,据《定南县志》记载,定南客家服饰主要物件包括以下几类:
1、女性有冬头帕、帽帘、便衣裤、绣花棉袄棉裤、绣花银链葫芦形围裙、木屐、千层底绣花鞋、布帮木底棉雨鞋等。冬头帕,是用一块长约1.7市尺,宽约1.3市尺的深红、黑、白相间的条纹布,齐边缝上一块长0.4市尺,宽1.3市尺的黑布,在黑布两头缝上自织的红花带子。扎头时,对褶黑布围头,黑布正好包于脑门前后,两端带子沿黑布缠绕数圈扎于头上。以显突出,也增加美感。帽帘是在斗笠的边沿垂下一圈蓝布。帽帘,是定南妇女出嫁后第一个端午节回娘家时母亲送给女儿的物品。帽帘是妇女独有的饰物,它有三方面的功能:一是,端午节后,阳光渐为炎热,戴帽帘可以防晒,保护脸部皮肤;二是,帽帘是出嫁妇女的标志;三是,新媳妇出嫁,娘家要女儿恪守妇道,男家生人多,女孩害羞,即可借帽上的垂帘来遮挡生人的目光。
2、男性有铜顶毡帽、布顶瓜皮帽、缕叽帽、长衫、马褂、遍衫便裤、木屐、千层底布鞋、布帮木底棉雨鞋(俗称“绞榭”)等。
3、小孩有吉祥花帽、口水兜、单腿被、棉腿被、屎尿帖、束带袈裟、开裆裤、吉祥花样肚兜袋等。
定南客家的衫衣式样主要有宽袖大面襟和对襟两种。大面襟有长、短和中长3种不同的式样。对襟式样是短装,多是男子穿着,还有一种无袖的对襟短装,当地称作“褂驳”或“背心”。裤子主要是宽裤头的便裤,俗称“倒裤”。打褶裤不仅裤头很大,裤脚也宽达1尺。这种裤式男女都穿,只是女人的裤头多有镶边。定南妇女的穿着,在大面襟外衣上再系上围裙,称作“拦胸裙”。围裙一般上用蓝布,下用红花布拼制,也有用清一色的。
这些物件主色调皆以黑、青为主底色,以红、黄、兰、绿、白、金、银七色真丝线作吉祥花纹刺绣,底、花颜色反差强烈、明快,艺术表现力强,独具客家文化艺术特征,形式丰富多彩。文化理念皆讲究“吉祥如意”内涵,同时更表达着长辈对子孙平安幸福、长命百岁、民族昌盛等美好祈愿,为客家人的生活和年节增添了喜庆祥和的社会氛围。
参考资料
定南客家服饰.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13 20:19
目录
概述
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