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光塔寺
福建的塔寺
定光塔寺,俗称“白塔寺”,坐落在于山西麓,为宫殿式建筑。905年创建,两年后,为祝贺朱温即位,改名为“万岁寺”(俗名塔寺)。
寺院历史
五代时是福州名寺之一,明代嘉靖年间主要殿宇大多毁于倭患。现存建筑是在清
道光至光绪年间重建,分三大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和法雨堂。法雨堂是人们为纪念后梁时寺僧义收“积薪自焚”、舍身求雨而建的。
说的是,五代后梁贞明元年(915年),福州久旱无雨,禾苗不长,这时来了个游方僧义收,到白塔寺祈雨,他在寺前用木柴堆塔,自己坐在塔上,闭目合十,为民祈雨;3天后,约定时辰点燃柴塔,义收仍坚持不动,随着火焰升起,大雨骤降,义收安然无恙从火中走下。后来人们就建法雨堂纪念义收。
在白塔的正南边有一座由青石盘龙大柱撑起的庙宇,人称“法雨堂”,曾经是僧人打坐诵经做功课的处所。清朝福建船政书院尚未建成时,曾经以资为校舍,严复、邓世昌等人都在此进修过。严复晚年还怀念这个处所,他在一本回忆录中写道:“晨夜伊毗(英语)之声与梵呗相答……回顾从前的事,塔影山光,时犹出现吾梦寐间也。”
名字由来
原名报恩定光多宝塔,是闽王王审知为其父母荐福,于唐天祐元年(904年)建造的。传说在辟基时,发现一颗光芒四射的宝珠,所以取名定光塔。初建时塔内砌砖轴,外环木构楼阁,是一座高66.7米的七层砖心木塔。每层的斗栱、云楣、栋梁、栏杆都经过精雕细刻,塔壁和门扉还绘有佛像。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塔被雷火焚毁。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重建时,改为七层八角砖塔,高41米。因为外面涂上白灰层,故称白塔。
现状
满目疮痍
白塔寺也叫万岁寺,由闽王王审知创建,曾经是福州最辉煌的名寺之一,如今却变得满目疮痍。
白塔寺,威严的大殿,两尊大石狮稳坐门口,让人浮想着寺院内的气派与辉煌。
走进寺内,眼前的景象却把我们惊呆了,辉煌的宫殿,华丽的走廊,早已变得一片沧桑。大殿内,不少瓦片已经残破,光线从这些残破的瓦片直射而入。据护寺的工作人员说,每到下雨的时候,大殿屋顶都会漏水,情况严重时,他们还得拿来脸盆接水。顺着指引,我们来到白塔寺走廊。
抬头一看,几道强光从房顶射下,异常刺眼,原来房顶已经没了,吊着的几根椽木也是腐烂不堪。 “别走近!”护寺的工作人员赶紧叫住我们,“那些木头已经腐烂了,随时会掉下来。”走完整个白塔寺,诸如此类的房顶坍塌有好几处,其中一个塌陷处竟有近3米长,约1.5米宽,地上堆满了塌下的腐烂的木头。
受伤屋顶
一根根碗口大的木桩,撑在残破的屋顶下,杂乱无序地排开,这本是在楼房封顶时才能看到的景象,可在白塔寺里,我们看到了同样的场景。“木头腐烂了,我们担心屋顶会坍塌下来,就用这些木桩撑住,若不是这些木桩,走廊早就塌光了。不过,这样用木桩支撑也不是长久办法。”护寺工作人员说。话说完,工作人员指着走廊转弯处一个木桩。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我们还看到了一根近2米长、20厘米宽、10厘米厚的横梁,横梁与柱子的交接口已经腐烂断裂。而正是那根木桩充当了柱子的角色,使横梁能够继续发挥功用。
危房标语
“危房!请勿靠近!”几个大字十分醒目,把来往的游客挡在了坍塌屋顶区域外。据护寺的曹阿姨说,这是他们刚刚接管白塔寺的时候,为了避免游客经过时发生意外而特意悬挂的。警示标语边上,长长的绳子一圈又一圈,将游客与危险隔离。曹阿姨说:“我们这里,或多或少都已残破,就算是大殿,原先在此办公的部门搬离以后,也有不同程度的损坏。为了大家的安全,我们不得已才挂上‘危房’的标语。”
台风摧残
相当一部分屋顶是在“海棠”台风来的那几天塌下的。那天,护寺的曹阿姨正在休息,突然听到“喀嚓喀嚓”几声响,她跑出来一看,走廊中间部位整片的屋顶塌在了地上。当时风还很大,吓得她躲进屋里,都不敢出来。“年久失修,也是屋顶坍塌的一个重要原因。”曹阿姨说,上一次翻修白塔寺是什么时候,她也不知道,“总之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情了”。
侨胞常回乡观白塔,开也不是关也不成
对于白塔寺内的观光游览安全,护寺工作人员一直都很担心。“房子破成这样了,如果没有稍做修缮,要是哪天东西掉下来,把游客给砸了,那可怎么办呀?”曹阿姨说。据了解,到白塔寺里观光游览的游客络绎不绝。相当一部分是侨居在东南亚一带的福州侨胞。他们对白塔有着深厚的感情,在他们的记忆里,福州除了三坊七巷,就是“三山两塔”,很多人都是特意回乡来参观白塔的。另外,平日里到那里锻炼的众多市民对白塔也有着深深的眷恋。对此,曹阿姨说:“把白塔寺关了还是不关,我们很为难。”
翻修计划已经上报;一旦批准即可动工
“白塔寺真的老了。”70岁左右的李老伯一边摇着芭蕉扇,一边叹息,“从我懂事开始起,白塔倒是稍微修过几次,却没听说白塔寺有翻修过。整日风吹日晒,再好的木头也会烂。”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04 14:44
目录
概述
寺院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