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塘茶果
以糯米粉为主料制作的菜品
官塘茶果是广东民间小吃,用糯米粉或用粘米粉制作外皮,内放馅料,外包裹植物的叶,蒸熟即可食用。珠海唐家湾官塘镇的官塘茶果,便是这一典型代表。
简介
坚守 也是一种信仰
珠海唐家官塘茶果,是唐家湾镇官塘村的一种民间小吃,已有几百年历史。在2006年的时候,官塘茶果入选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得这种小吃更加闻名遐迩。
随着时间的变迁,许多老店都转行或者歇业了,唯独有一间店名为“官塘茶果店”的店铺历经了岁月,仍然安在。这间店只会在下午三点半左右开门营业,几十年如一日,专卖传统的点心和糖水。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茶果一直坚持用柴火蒸煮,所有的点心的都是按传统的方法手工制作。
在村头的小巷,茶果店门前洒着淡淡的灯光,人们在外面散坐,像是农忙时的晚上,大伙一起坐到外面纳凉。再尝尝地道的点心和糖水,那种环境和情调,那份悠闲与自得,很让城里人羡慕不已。“我们这里(官塘村)家家户户都会做茶果的。一年好几多个节气我们本地人都会做不同的茶果吃,比如三月初三吃叶仔,四月初八吃蔹西饼,五月初五吃粽子,八月十五吃芋头糕等等。”村里老人家如是说。
种类 既纷繁又多彩
这家茶果店虽小,东西却相当丰富:论烹调方法,有蒸、有煮、有炒、有炖、有炸、有烤……经过这么些手法一弄,端出来的就有蒸水晶饺、萝卜糕、芋头糕、粽子、叶仔、碱水粽、马蹄饺、草饼、五指扎、菜饺;还有绿豆沙、椰汁西米露、芝麻糊等多个甜品。
在去年出版的《官塘村史话》中,也对官塘茶果有着篇幅不小的记录。茶果原本是节气和祭祀时才制作的食品 ,后来演变成生活中常常吃的茶点和小吃。
《官塘村史话》里面介绍的官塘茶果的种类和制作,分糯米类、粘米类、小吃类三个大类,合共53种。除了现在我们经常能吃到的一些品种外,《官塘村史话》中还记载了许多很少在市面上出现或是已经消失了的茶果种类。
大龙糕——又称大隆糕,取其步步高升之意,春节或者新屋入伙的时候制作。通常要用柴火蒸差不多十个钟头,很费工夫。表面撒上芝麻、红枣、过年还要放一对利是和一对桔在上面。过了正月十五后,通常早餐就吃这个。
豆捞仔——现在很少人这样叫了,甜品店都叫做糖不甩。花生剥壳、烘炒、去花生衣,石舂研磨成花生碎。煮好的汤圆,拌上花生碎和白砂糖,真的很香。如此繁杂的手工程序,在机械化的现代是不多见了。
生粳糕——即三丫苦茶果。三丫苦是一种清热解毒的中草药,在春夏交界之际,食之有利于预防疾病。用糯米粉与三丫苦树汁浸泡的水掺和,蒸熟成糕,或用粉皮包甜豆沙馅,搓成团状,以蕉叶垫底蒸熟。这种茶果现在已经非常少见了。
磨芋圆——一般用红芋,把磨好的芋头浆加少许粘米粉调成糊状,用手攥芋糜,从虎口处挤出成圆形颗粒,右手用勺子接住,放入用白虾、猪肉粒等做成的汤底中,动作要干净利落,芋丸的形状要圆。成品之后味鲜浓郁,软嫩清口。
传承 需要付出代价
官塘茶果传到现在两代人了,每天做茶果的是老板的高龄妈妈佘婆婆,然后全家总动员出来当服务员卖茶果。茶果的利润极低,随着原料食材上涨,利润就越来越少了。老板说她不想做了,因为这间铺位转出去,比做茶果赚钱,可是妈妈不舍得,说是自己的一个心愿,就是想让茶果流传下去。老板也听了妈妈话,每天就围着这不赚钱的茶果忙来忙去。
茶果还在继续做下去,母子俩每天还是忙忙碌碌,他们不知道,什么时候茶果生意会变得好一些,茶果的传承会变得顺利一些。
记者手记
官塘茶果入选了“非遗”,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保护,对珠海的美食界来说,不失为一件幸事。但如何保护这一民族精华,却是一项重任。记者采访中了解到,佘婆婆之所以苦苦支撑着官塘茶果,是因为她对茶果的那份情感深深融于茶果当中。而作为老板的儿子,他考虑的是生存,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在未来,如果官塘茶果仍然不赚钱,他还会把茶果继续传承下去吗?个体的传承毕竟“势单力薄”,这就要靠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承担责任,留住这些厚重的文化遗产和宝贵财富。
参考资料
官塘茶果.珠海市政府门户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3-05-23 17:27
目录
概述
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