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文字
宕(拼音:dàng、tàn)是汉语二级通用规范汉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古字形从宀从石,宀表示房屋。“宕”本义是指洞屋,此义现代已不再使用。“宕”另有放荡不羁之义,又指拖延。“宕”读tàn时用于地名,如宕昌(在甘肃省)。
字源演变
《说文解字》认为,“宕”是一个形声字,该字从为形,砀(dàng)省声。林义光《文源》:“石为砀省不显。”甲骨文有“宕”字,作图1,“砀”字见《说文》,属后起的形声字。释“宕”为“砀”省声是不合理的。“宕”“砀”同为定母阳部,石古音为禅母铎部。定为舌头音,为舌上音,上古无舌上音,舌头舌上同纽。阳、铎为阳入对转。石、宕古言相近,宕本从石声,音由铎部转阳部,《说文》“砀省声”之说不可据。
西周金文中,“宕”有以“广”为形旁的异体(图3),后来这种异体没有沿用下来。“宕”所从的“石”的上部,一直到汉代的隶书中,仍保持篆文的写法,类似于“厂”。到楷书中把撇与横的交接点移到横的中间。
“石”在表音的同时也有表义作用。宕字的造字对象是山中的天然大洞。从宀,表示屋;里面全是石头,特别是钟乳石具有各种形态,奇美壮观,故从石,会意结构,义为以溶洞为代表的山中大洞。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洞屋谓通洞之屋,四周无蔽障也。凡道家言洞天者,谓无所不通也。”徐灏注笺:“宕,盖石室空洞之义。”
宕字的本义,古籍未见用例。大山洞多前后皆通,故引申为通过、穿过。如《列仙传·邗子》:“邗子寻犬,宕入仙穴。”
由广大无边,引申为放纵,不受拘束。《穀梁传·文公十一年》:“兄弟三人,佚宕中国。”曹植《七哀》:“借问叹者谁,言是宕家子。”苏轼《王子立墓志铭》:“人人自重,不敢嬉宕。”“宕”即放荡,或作放宕,或作浪荡。由过、过期引申为拖延,今语有延宕。
详细释义
(参考资料:《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七】【宀部】徒浪切(dàng)
宕,过也。一曰洞屋。从宀,砀省声。汝南项有宕乡。
说文解字注
“(宕)过也”注:宕之言放荡也,《谷梁传》引《传》曰:“长狄兄弟三人,佚宕中国。”
“一曰洞屋”注:洞屋谓通迵之屋,四围无障蔽也。凡道家言洞天者,谓无所不通。
“从宀。砀省声”注:徒浪切,十部。
“汝南项有宕乡”注:汝南郡项县,《地理志》《郡国志》同,《春秋经》之项国也,今河南陈州府项城县是其地。
广韵
徒浪切,去宕定 ‖ 宕声阳部(dàng)
宕,洞室。一曰过也。亦州名,《禹贡》梁州之域,秦汉魏晋诸羌处之,后魏内附置蕃镇,周为宕州也。徒浪切。七。
康熙字典
【寅集上】【宀部】 宕;部外笔画:5
广韵》徒浪切。《集韵》《韵会》大浪切。音汤。《说文》:过也。一曰洞屋。从宀,砀省声。《谷梁传·文十一年》:长翟兄弟三人,佚宕中国。
又州名。秦汉诸羌地。后魏内附,周置宕州。陕西化外,汝南项有宕乡。
又《集韵》:采石工谓之宕户。
又《正字通》:与荡通。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演示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上中古音
(参考资料:汉典)
韵书集成
(参考资料:汉典)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4 21:59
目录
概述
字源演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