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征舆
明末清初词人
宋征舆(1618年—1667年),又名宋徵舆,字直方,一字辕文,明末清初词人,与陈子龙、李雯并称“云间三子”。江苏华亭(今上海松江)人。生于明神宗万历四十六年,卒于清圣祖康熙六年,年五十岁。顺治四年(公元一六四七年)进士,官至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徵舆为诸生时,与陈子龙、李雯等倡几社,以古学相砥砺,故所作以博瞻见长。有《林屋文稿》十六卷,诗稿十四卷(含《海闾香词》等),在《四库总目》中传于世。另有《广平杂记》《琐闻录》等。
人物简介
宋征舆是云间词派中最先填词者,对促进云间词派的形成有重大影响。虽然此后陈子龙的填词成就超过宋征舆,而成为盟主,但是宋征舆的开创之功却不容忽视。明末诸生,与陈子龙、李雯等结为“幾社”,诗歌唱和,其诗甚为陈子龙所看重。陈子龙死后,他与李雯齐名,人称“宋、李”。他的诗歌上承明七子遗风,宗法唐人,富于词采,声调浏亮。古诗雄健有气势,律诗工于对仗。诗中直接描写明清之际社会现实的作品不多,但也有一些值得注意的篇章,如《参军行》写明军主将卢象升苦战无援等。
人物轶事
据野史笔记传说,宋征舆十六岁时与柳如是相恋,因当时松江知府方岳贡下令驱逐外地来的“流妓”,歌妓柳如是因之前是苏州人氏,处于被驱逐对象。柳如是因此找宋征舆商量,他性格软弱,建议“姑避其锋”,柳如是大怒,与其断绝关系,陈寅恪的《柳如是别传》采用了这个说法,但是未知是否确凿。
历史记载
《四库全书提要》: “征舆为诸生时,与陈子龙、李雯等以古学相砥砺,所作以博赡见长,其才气睥睨一世 ,而精练不及子龙 ,故声誉亦稍亚之云。”
《晚晴簃诗汇·卷二十四》:“宋徵舆,字直方,一字辕文,华亭人。顺治丁亥进士,历官副都御史。有《林屋诗草》。”
《清诗别裁集》:“字辕文,江南华亭人。顺治丁亥进士,官至副都御史。云间诗家推陈卧子、宋辕文、李舒章,卧子蹈海后,宋、李并名于时,未尝有所轩轾。”
宋征舆词选
【传 记】
松江华亭人。明万历四十六年(一六一八)生。顺治进士,官至副都御史。为诸生时,与陈子龙、李雯等倡几社,以古学相砥砺。其诗以博瞻见长,声誉亚于子龙。康熙六年(一六六七)卒。著有《林屋诗文稿》。
------------龙榆生《近三百年名家词选/词人传记与集评》
小重山
宋征舆
春流半绕凤凰台。
十年花月夜,泛金杯。
玉箫呜咽画船开。
清风起,移棹上秦淮。
客梦五更回。
清砧迎塞雁,渡江来。
景阳宫井断苍苔。
无人处,秋雨落宫槐。
踏莎行
宋征舆
锦幄销香,翠屏生雾,妆成漫倚纱窗住。
一双青雀到空庭,梅花自落无人处。
回首天涯,归期又误。
罗衣不耐东风舞。
垂杨枝上月华明,可怜独上银床去。
-------------------------------------------------------------------
【《箧中词》一】谭献曰:“何减冯、韦?”
忆秦娥 杨花
宋征舆
黄金陌,茫茫十里春云白。
春云白,迷离满眼,江南江北。
来时无奈珠帘隔,去时着尽东风力。
东风力,留他如梦,送他如客。
--------------------------------------------------
【《箧中词》一】谭献曰:“身世可怜。”
蝶恋花
宋征舆
宝枕轻风秋梦薄。
红敛双蛾,颠倒垂金雀。
新样罗衣浑弃却,犹寻旧日春衫着。
偏是断肠花不落。
人苦伤心,镜里颜非昨。
曾误当初青女约,只今霜夜思量着。
----------------------------------------------
【《箧中词》一】谭献曰:“悱恻忠厚。”双蛾:指女子双眉。
玉楼春 燕
宋征舆
雕梁画栋原无数,不问主人随意住。
红襟惹尽百花香,翠尾扫开三月雨。
半年别我归何处?
相见如将离恨诉。
海棠枝上立多时,飞向小桥西畔去。
--------------------------------------------------
【《箧中词》一】谭献曰:“探喉而出。”
参军行
檀州军败泲南陷,铁骑西山逼云栈。九门辛苦坐公卿,按兵不动有高监。
玉堂美人何不平,上书北阙苦论兵。参军新命一朝下,单骑夜出长安城。
是时主将卢司马,独将西兵兵力寡。不教国士死黄沙,别遣参军向城下。
参军不行司马嗔,参军既行司马陈。北向再拜谢至尊,曰臣象升死国恩。
鼓声阗阗军出垒,司马一呼创者起。三万边儿夜合围,孤军虽胜终斗死。
朝廷颇轻死事功,翻疑讼疏多雷同。司马精爽久寂寞,参军一官成转蓬。
呜呼国家赏罚未可测,归耕匡庐隐亦得。
襄阳曲
襄阳二月花艳时,城头高曳五丈旗。东风一夜动笳鼓,夹城传呼丞相归。
红缨金甲光炤日,霜刀乱挥贼争出。仓卒谁辨非官军,满城鼎沸嗟何及。
岘山日落黑云重,大堤女儿哭相送。襄王宫殿野火烧,何人更起猎云梦。
参考资料
宋徵舆.搜韵网.
宋征舆.中国知网.
五月榴花照眼明.浙江联谊报.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30 22:49
目录
概述
人物简介
人物轶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