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家庄村,
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冠山镇下辖行政村,
中国传统村落,位于平定县城南,南川河南岸,村域面积4.88平方千米。
历史沿革
村落形成
宋家庄村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据1976年对水磨湾出土石斧的考证,早在新石器时期即有先民于此繁衍生息,无大规模迁徙历史。
元延佑年间(1314年—1320年),寇姓首居宋家庄,因寇氏无后继子嗣,其媳宋氏便从昔阳西寨村邀其娘家人迁来,后族大枝繁,于元至正年间(1341年—1368年)定名为宋家庄村。
隶属沿革
明代,宋家庄村属平定州广阳都。清代,宋家庄村属平定州广阳乡尚艾都。民国废州改县,实行区村制,宋家庄村属第一区(驻县城),辖水峪沟、水磨湾、贵石沟三个自然村。抗日战争时期,先后属平(定)西县第二区(驻寨坪)、第四区管辖、第五区管辖。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12月,平(定)西县、平(定)东县合并,建立太行区平定(路南)县,宋家庄村属平定(路南)县第二区。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8月,宋家庄村属平定县第五区(驻大峪)管辖。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宋家庄村先后属平定县二区、宋家庄乡、阳泉郊区、宋家庄人民公社、平定协作区宋家庄公社、平定联社宋家庄公社、平定郊区宋家庄公社、阳泉郊区宋家庄公社、平定县宋家庄公社、南坳公社、阳泉市平定县南坳乡、南坳镇、冠山镇管辖。
地理环境
宋家庄位于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冠山镇,平定县城南,南川河南岸,距冠山镇镇政府驻地5公里,村域面积4.88平方千米。
宋家庄村地处七岭山余脉之间,境内丘陵起伏,沟壑纵横,属黄土丘陵区。
宋家庄村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最高处为南端的玉屏山,海拔890米;最低处为村东下水地一带,海拔750米。
宋家庄村所处的地区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少雨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少雪。
宋家庄村境内水系较发育,主要有南川河(属绵河流域),流域面积占全境面积30%以上,河水流量受季风影响变化较大。
村落格局
选址理念
宋家庄村居于南川河南岸的一负阴抱阳的“丫”字形沟谷内,村落整体也呈“丫”字形布局,村首尾俱狭,腹阔,长约二里许,沟谷由高垄、石垄,红垄、白垄、蛇盘垴环护,形成“五龙捧村”之瑞相。
宋家庄村内有溪流穿过,其水之左,往东约数箭地,有黄土丘陵绵延东去,上平缓,土厚而肥,利于农作;其丘陵靠村一侧,为直上直下,如壁如屏之陡岸。其水之右,往西趋上延伸,形成缓坡,其巅外侧,亦为直上直下之陡岸,与溪左丘陵靠村一侧之陡岸相类。向时,村西村北,沿河皆有绿树环护,若非土著,难辨村庄之所在。
空间布局
宋家庄村坐落在一条大致南北走向的沟谷中。谷口东北,建有文明阁,隔南川河与晋东名山冠山相望;谷中段,地形平坦宽阔,建有大同阁,阁上供关帝圣君,是村民每年春祈秋报之处;谷尾南向,与石楼山北坡之余脉相接。谷内纵轴偏东,有源于石楼山北坡之溪流穿过。明清时所建造的近30000平方米的传统民居,就错落有致地分布于溪水两岸。
宋家庄村村庄面貌基本还保留着明清以来的建筑格局,民居建筑因地制宜,依山势河沟走向而建,宜窑则窑,宜房则房,较好的院落多由二进或三进院落组成,正面主屋多为窑洞,有的顶部还建有“高房”。
经济社会
人口
据2020年3月中国传统村落数字物馆官网显示,宋家庄村以汉族为主,有户籍人口3040人,常住人口4600人。
经济
2019年,宋家庄村核桃基地规模有2000余亩,年产量达10余万公斤。
据2020年3月中国传统村落数字物馆官网显示,宋家庄村主要产业为农耕、物流运输,村集体年收入为2800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为10812元。
主要景点
综述
宋家庄村主要景点包括明清一条街、大同阁与崇文阁、文明阁、石楼山玉屏山等。
明清一条街
明清一条街位于宋家庄村河沟街路,全长0.81公里,宽4.5米,有源于石楼山北坡之溪流穿过,现存明清时所建造的30余座古院落就分布在两侧。
大同阁与崇文阁
大同阁与崇文阁为一组连阁建筑,建于清道光九年(1828年),位于宋家庄村河沟街路。大同阁俗称三面阁,坐南朝北,由东南西北四个朝向的砖砌拱劵组建而成,阁座高5米余,上建歇山式殿宇一座,檐下设十二楹柱,柱外砌青砖花格式护栏,形成四向型回廊,殿下奉关帝圣君。大同阁与崇化阁连为一线,位于大同阁西侧,朝向与大同阁同,阁座较大同阁高0.7米左右,阁劵为单劵式建。
文明阁
俗称龙王庙阁,建于清乾隆(1736年—1795年)年间,位于在村北口大道上,上供奎星,现供四面如来及18罗汉,阁座以砖石砌筑,门洞为单孔,可能车马行人,为村北入村必经之路。上建阁楼一座,为歇山式建筑风格,四面出檐,檐下设十六楹柱,柱外砌砖护栏,人可凭栏远眺冠山及村中诸景。
历史文化
历史人物
历史事件
明崇祯五年(1632年)正月十七日,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兵临平定县城南,在冠庄、宋家庄、贵石沟一带活动。当时奉命驻平定打造军械的平阳府蒲州千户杨其庄,鼓动平定城内乡兵出击,被起义军大败于宋家庄、贵石沟一带。
民国二十六年(1937)10月26日下午,日军飞机轰炸平定县城及冶西、宋家庄一带,向村孙家旮旯投弹二枚,炸毁窑洞二眼。翌日拂晓,国民党第二集团军(原26军)孙连仲部在楸树垴至石楼山一线构筑防御工事阻击日军。随之,日军对孙连仲部发起攻击,上有飞机轰炸,下有炮兵轰击,战斗异常激烈,一直持续至日暮时分,日军停止攻击。孙连仲部利用停火间隙,突击修补工事,又经一昼夜激战,孙连仲部于天黑时撤走,中国军队在宋家庄石楼山阻击日军、延缓其西进的战斗随之结束。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9月,阎锡山军施行“水漫式”蚕食进攻,宋家庄村及附近村先后被阎军洗劫。全村1000余人被阎锡山军强行裹挟至平定县城;村民兵掩护200余村民随农会撤退到崔家村,坚持对敌斗争,直至年底才陆续返回。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春,占踞平定城的阎锡山军企图在宋家庄楸树垴修筑碉堡。当时太行二分区42团正驻扎在村龙王庙,阎锡山军便多次向龙王庙一带炮击。为彻底粉碎阎军阴谋,村民兵协同县武工队及附近村庄民兵参加的300余人的“反蚕食”队伍,有力地打击了阎锡山军,使其在宋家庄建碉堡的企图彻底破灭。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2月,中共平(定)西县委根据上级“关于组建三人小组与驻阳泉阎锡山军队进行和平谈判”的指示,决定由县抗联主席王仪廷、公安科长张达亮和太行二地委纪续统三人组成谈判小组与阎军谈判。经双方商定,于当月20至21日,在宋家庄龙王庙举行。谈判期间,阎军对谈判地址附近的冠庄村发动突然袭击,谈判被迫中断,平定地区军事调处因之夭折。王仪廷《平定军事调处的夭折》一文有详述。
传统民俗
旧时宋家庄村沿袭封建婚俗,以买卖包办为主要特征。男女婚配必得“父母之命,煤灼之言”。一般男子十六岁,女子十四岁,开始议婚。也有少数六、七岁便议婚者,甚至有指腹、童养婚。两家联姻,须门当户对,要婚嫁彩礼,必得生辰八字,属相无相克者,婚礼大小,均要遵循“六礼”,即纳彩,请期,迎亲,谢婚,纳妾和冲喜。
现行婚俗已由过去的“六礼”简化为议婚、定婚、完婚和谢婚等四个阶段。
丧葬习俗遵循装裹,入敛,守灵,合棺,出殡。
传统工艺
面塑在宋家庄久已盛行,面塑俗称面花。用于新婚嫁娶、丧葬、做三周年供奉和中元节祭祀。有围炕人、和气馒头、花供顶、面羊等,尤以花供顶制作精致、品位较高。面塑要使用上等面粉,有硬面、发酵面、混合面之分。制作所用工具有刀、剪、针、板、梳、镊等,基本手法有揉、搓、提、按、拉、拍、捏、接等。外观造型有花卉、动物、戏剧人物等多种多样。做好后需上火定型,待温降气散便可着色,经组合即成。进入21世纪后,改为色面制作,其制作方法仿捏面人工艺,须将面用颜色预先和成。村面塑能手有李福林、董玉珍、王贵云、张秀玉、张根生、王翠英、王崇梅、王俊倩、李淑俊、李喜花等。
刺绣俗称扎花、绣花。分为衣饰绣和装饰绣:衣饰绣有绣花帽、绣大褂、绣肚兜、绣花鞋、绣布袜等;装饰绣有绣荷包、绣书包、绣香袋、绣手帕、绣坐垫、绣鞋垫、绣台布等。20世纪60年代中期始用空心针绣制提花饰品,20世纪70年代后增加了绣床罩、绣床围、绣家用电器套等。按花线质地可分为丝线绣和绒线绣两类。传统针法为挑丝绣,所用花针体形细小,线入针眼,穿针引线,次成型,或数色相间搭配。1983年,村三槐堂曾办有刺绣学习班,自此缝纫机机绣饰品一度风靡全村。2009年,村文化室曾展出村民绣品20余件。剪纸宋家庄村剪纸具有纤细、典雅清秀之风格。剪纸主要用于新婚嫁娶、节日喜庆、小儿月、老人寿诞等做装饰用,另有丧葬祭祀的装饰剪纸和用于衣服制作、刺绣衬底底样剪纸两个类型。装饰剪纸分为窗花、墙花、灯花等,有一剪一形和一剪多形两种剪法。常见图案有喜鹊登梅、孔雀牡丹、狮子绣球、龙凤呈祥、松鹤延年,和合二仙、丹凤朝阳等,戏剧人物、神话传说、花卉、果瓜、虫鱼、鸟兽、云龙、山水剪纸也多有表现。
族谱家训
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由诰赠朝议大夫郡庠武生候补守御所千总王寿元与其子诰授朝议大夫吏部员外郎王光国创修。今存三种共五册。其中,清道光四年(1824年)姑苏刊刻山右石艾宋家庄《王氏族谱》宣纸本一册,原大42厘米×26厘米,内辑录有谱序、宗祠碑文,宗祠图、祖茔图、先茔图、世系表、世系昭穆,凡例六则等内容。历代续修手抄正本一册,原大30厘米×18厘米,麻纸双面92页;内辑有清嘉庆十四年至民国23年共12篇序言,及世系表、世系昭穆序、生辰谱、未成丁谱、简传等,涉及古州灾情、战乱、助学、修葺等内容,颇有史料价值。另存历代续修副本计三册,除未辑录正本的12篇序言外,其余与正本同。
1999年,由原任阳泉荫营中学办公室主任、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王景声创修,《谱志》在本族历代《王氏族谱》9次续修的基础上续修至1999年底,凡10编20余万字,大32开400余个页码。在对原谱重新整合、科学梳理、重新编排的同时,又增加了族间同名说、族间嗣子辨、人口慨述、族人受教育状况名录、族人任职名录、堂号与居宅、经商与迁徙、助学、赈灾、修举录、族间传说与轶事、家训、传统习俗、烈士英名录等相关内容,《谱志》渗透着理性思考,有较强的可读性。
2011年,由杨士明先生编纂,标准16k印刷本,158页20余万字,著录六至十五世356人,详细地记录了宋家庄杨氏家族之传承情况;辑录有编纂说明、谱序、概述、世系表、世系名录、族事琐记、人口状况、族人作品、家教文汇、附记、编后感言等相应内容,对考查李氏在宋家庄之历史渊源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物产美食
抿虼蚪是宋家庄境内特有主食,操作简便,用料不拘,食者可凭个人口味选用,用料以白面、玉米面、高梁面为主。豆腐鸡蛋炸酱、过油肉、肉片烧茄等均可做抿虼蚪的汤卤,都具有各自的风味。近年抿虼蚪已推广到街头小吃店,以至大饭庄。
北瓜丝煎饼将面粉、花椒面、鸡蛋、食盐、北瓜丝搅拌匀,用小温水和面,成稀糊状,火上置煎饼鏊,擦上油,将稀糊流摊在鏊上,用铁匙蘸凉水改匀,下面烤好后,上面上油翻烤,不能焦糊,鏊花要匀,吃时蘸蒜汁。
火烧为传统面点,做工精细,技术性强,和面到上鏊,都有严格的程序要求,要掌握火候,否则非焦即生,其特点是:焦脆、香酥。
三八席多用于谢婚宴,先上四干、四鲜、四荤、四素、八碟压桌菜。四荤为卤鸡、片肉、焖子、腱子;四素是洋粉、瓜干、海蜇、莲菜,附红白酒、公筷公勺。依次上大碗红烧海参,跟点心、稍麦;小碗米粉肉,跟馒头;大碗洋粉肉丝,跟点心鸡丝卷;小碗珍珠丸溜鸡片;大碗小酥肉,跟点心、梅花包;小碗烩籼米、烩蟹干;大碗八宝饭,跟点心澄沙包;小碗银耳百合、高丽澄沙。随着再上四大碗氽丸、清蒸鸡、虾干白菜汤;漂糕汤、后跟大米两碗。最后一道菜多为肉丸甜丸类,寓意完满席终。
荣誉称号
2014年11月17日,宋家庄村被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国家旅游局七部局公布为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
2017年11月,宋家庄村获评
第五届全国文明村镇。
2019年1月21日,宋家庄村入选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旅游信息
交通
乘车:市公交公司18路;阳煤集团矿交车“四矿一大井”、“一矿一大井”线路;县公交公司703、631、632路均可到达。
自驾路线:自驾车到阳泉市或平定县后沿广阳路、洗(洗马堰)下(下冶头)路、平(平定)赵(赵家)路均可到达。
导览
楸树垴登顶公路,系宋家庄村朝阳休闲广场及楸树垴系列景区配套公路,起点为村养鱼池,向南曲折延伸至楸树垴山顶,全长0.8公里,混凝土硬化路面,路宽4米余,两旁植有行道景观树。宋白公路由县管公路洗下路经村火沙坡至张庄镇白家掌村,全长6公里,宽8米已实施通道绿化。
宋兆公路由县管公路洗下路村西水磨湾口,经虎神庙、玉屏山至冶西镇兆虎岩村,全长8公里,宽6米,已实施通道绿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