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大祥(1935年5月9日—2008年1月25日),出生于浙江绍兴,蛛形学与无脊椎动物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河北大学教授。
人物经历
1935年5月9日,宋大祥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市,在上海、杭州长大,小学期间就曾跳过级。
1949年,14周岁的宋大祥在读完高一第一学期后,直接考入了
东吴大学(现苏州大学)生物系。
1953年,从苏州大学生物系毕业。
1955年,从华东师范大学动物学研究班毕业后,赴哈尔滨师范大学任教。
1957年,考取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甲壳动物学研究生。
1961年,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毕业后留所工作,先后担无脊椎动物学研究室主任、所学术委员会及学位委员会委员。
1979年,被派往法国留学。
1988年11月—1993年12月,担任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所长。
1995年,调入河北工作,起初是在石家庄。
1999年,调入河北大学工作,担任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8年1月25日19时40分,在河北大学附属医院逝世。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宋大祥早期研究甲壳动物挠足类、枝角类及环节动物烃类的分类区系和生物学。最早提出中华绒螯蟹生殖洄游受阻是其减产的主要原因,在学术上首次揭示了医蛭的生殖全过程。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从事蛛形学动物的系统学研究,解决了蟹蛛科、狼蛛科、平腹蛛科和肖峭科等科中的许多种属的分类问题。同时对纺器、听毛、染色体、精子的发生和包装进行了研究,对某些分类单元的系统学提出新的见解。建立2个新亚科14个新属,已发现300余新种。
宋大祥编著有《蚂磺》《中国农田蜘蛛》《中国蜘蛛(英文)》以及《中国动物志》中有关“淡水挠足类”、“蟹蛛科”、“平腹蛛科”和“肖蛸科”等卷。
宋大祥先后赴法国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美国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斯密桑研究院、哈佛大学比较动物学博物馆、联邦德国柏林工科大学生物学研究所、法兰克福圣肯堡博物馆、梅茵茨哥登堡大学、斯图加特国家自然博物馆,韩国蛛形学研究所、日本东京自然博物馆等地进行访问和合作研究。
2002年,宋大祥带领中国动物学会的代表团赴希腊参加国际动物学大会,争取到2004年在中国举办第19届动物学大会的权利。
宋大祥的科研项目《中国淡水 足类志》《农田蜘蛛》分别获得中国科学院二、三等奖。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宋大祥院士是中国科学工作者的杰出代表。他把科研事业和教书育人作为毕生追求,为中国蛛形学研究做出了开拓性贡献。(《光明日报》评)
宋大祥作为中国蛛形动物研究领域的唯一一位院士,来到河北大学后,工作重点不是带学生野外采集,更主要的工作是从事这些枯燥的系统研究和整理工作,对河北省乃至中国动物学研究和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河北新闻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