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初期,
石介(徂徕先生)、
胡瑗(安定先生)、
孙复(泰山先生)被称为理学三先生,他们是北宋理学的先驱者,被欧阳修称为“宋初三先生”。理学三先生是宋朝理学承
范仲淹,开
张载两宋理学的过渡人物。
三先生简介
胡瑗(993~1059)字翼之,泰州如皋(今江苏如皋)人。中国北宋学者。理学先驱、思想家和教育家。 因世居陕西路安定堡,世称安定先生。庆历二年至嘉祐元年历任太子中舍、光禄寺丞、天章阁侍讲等。
孙复(992~1057) 字明复,晋州平阳(今临汾)人。学于泰山,研《春秋》,任教太学,攘斥佛老,倡尊王(即鼓吹宋为正统,辽为蛮夷)。
石介(1005~1045) 宋代散文家。字守道。兖州奉符(今山东泰安)人。曾居徂徕山(泰安城东南)下,时人尊称徂徕先生。26岁时,举进士,历任郓州观察推官、南京留守推官等职,后为国子监直讲、太子中允、直集贤院。
三先生之交游
《
宋元学案》在《泰山学案》中把胡瑗称为“ 泰山学侣” , 并在《安定学案》中说“胡瑗家贫, 无以自给。往泰山, 与孙明复、石守道同学。攻苦食淡, 终夜不寝, 一坐十年不归。得家书, 见上有“ 平安” 二字, 即投之涧中, 不复展, 恐扰心也。”现在泰山仍旧有投书涧。但是, 如果把孙复、石介在泰山办学的时间与胡瑗在这段时间内的活动互相对照起来, 就可以看出, 胡瑗“ 读书泰山” 、“ 十年不归” 之说, 是有明显漏洞的。
宋仁宗景拓二年石介在南京(今河南商丘)任留守推官, 对“ 流落京哉” 的孙复甚为推崇。当时孙复已年逾四十, 尚未娶妻, 生活难以自给。在石介的帮助下, 孙复往泰山脚下聚徒授经。同一年, 时任苏州知事的范仲淹, 奏请设立州学,聘胡瑗为苏州州学教授。这时他们三人, 一个在商丘, 一个在苏州, 一个在泰山。
景拓三年, 孙复在泰山聚徒授经, 胡瑗奉诏进京, 参与校订律吕的工作, 得授校书郎。
宝元元年, 石介南京秩满, 代父远任嘉州军事判官。九月抵嘉州。月余, 因继母去世, 归徂徕奔丧。
次年三月, 父石丙卒。从此丁忧在家,躬耕徂徕山下, 并开馆授徒。庆历二年, 石介服除, 任国子监直讲。
这年十一月, 由于范仲淹、富弼等的推荐, 仁宗皇帝诏授“ 泰山处士孙复为国子监直讲” 。时任湖州知州的
滕子京,聘胡瑗为湖州州学教授, 胡瑗又在湖州实践他的苏湖教学法。以上事实说明, 从宋仁宗景拓二年到庆历二年的前后八年间, 孙复在泰山书院执教, 石介除在南京商丘等地为官外, 只在徂徕居丧三年, 而胡瑗却是在苏、胡两地任教职, 并且参与过校订律吕的工作。他们三人不可能在泰山“ 同学” , 胡瑗“ 读书泰山十年不归” 之说是难以成立的。
但是这并不阻碍三先生间学术和情谊的交流。石介曾经赞许孙复曰“先生之道无少於说而过於公孙城,他日圣君聘而用之,吾君轶髙宗而登尧舜矣。先生舟楫於巨川而霖雨於旱嵗矣。噫先生岂真隠者哉!”[1] 当他延请孙复来泰山教学时,石介已经是“知名于山东”的大儒,而他却亲执弟子之礼,以向世人晓示尊师重道之重要性。后来三先生皆入教太学,很多宋代的学者都受他们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