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声诗研究
杨晓霭创作文学研究著作
《宋代声诗研究》是杨晓霭创作的文学研究著作,首次出版于2008年1月。
内容简介
该书对宋代声诗概念作了较全面的论述;详细论述了宋代声诗的演唱情况和唐声诗在宋代的传播情况;通过对宫廷礼仪、宴集会吟、民间歌唱等环绕声诗而展开的社会活动的考察,论述了宋代声诗的类别、功能及其特点;通过对“乐语口号”的分析,考察了近体诗在走向歌舞场所时的丰富变化。
作品目录
创作背景
21世纪以前,一般学者认为中国的歌诗传统到了唐代已有削弱,宋代更是词乐勃兴,诗乐衰亡。反映在学术研究上则词学研究蔚为显学,而对相关的歌诗情况留意不多。宋诗是否入乐,如何歌唱?这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尤其是中国古代音乐文学研究中的重大问题,也是一个前沿课题。基于此,《宋代声诗研究》对这一主题展开了研究。
作品思想
该书在广泛检索宋人运用“声诗”名称的基础上,分析揭示了宋人声诗概念的主要内涵:(1)声诗,声其诗则谓之歌,指入乐之诗。(2)颂赞乐歌,与宫廷郊庙乐章相联系,多为歌功颂德之辞。(3)从诗体上看,宋人沿用唐人以近体律绝诗入乐则为声诗的观念,称近体律绝诗为声诗。该书还论证认为:宋代声诗还包括乐语口号等一批骈文与律诗组成的特殊音乐文学形式。从一定意义上讲,乐语“口号”是宋代声诗的新样式。宋人对声诗的理解存在广义、狭义之分:广义上讲,声诗即入乐之诗;狭义上讲,声诗则专指用于郊庙祭祀、宫廷燕飨等礼仪的歌诗;另外,将律绝诗称为声诗,也是狭义地从声诗体式及入乐关系上理解了声诗的含义。
该书采用个案分析的方法,考辨了《渭城曲》在宋代的歌唱、《竹枝歌》在宋代歌唱的变化、《金缕衣》在宋代的传播及其主题变异。借这些典型个案,试图分析音乐因素对文体形成的意义。《渭城曲》《竹枝歌》,在宋代均有文人仿效,往往拟“声”创作,遂成“渭城体”“竹枝歌体”,这些与入乐歌唱事实紧密相联而构成范式的现象,是“乐府、声诗并著”局面的具体体现,反映着声诗发展成为词调歌曲的过程。《金缕衣》的酒筵歌舞性质,以及宋代以“金缕”名词的现象,又反映了宋代词调来源的一种途径。
该书讨论了宫廷乐章及地方祠祀活动中的声诗。宋代的雅乐建设,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过程中,是历代王朝中用力较大,且复古意识强烈。比如宫廷雅乐乐章的撰写鲜明地表现出追慕三代风范的倾向。从体式上看,郊庙声诗均为四言体,较之宋前各朝进一步《》《》化;其地方祀神声诗则形式多样,或模拟前代郊祀乐歌,或用《诗经》雅颂体,或用楚歌骚赋体。而楚歌骚赋体占了主导地位。这在都市文明高度发展,词乐大盛,通俗文艺日渐渗透宫廷生活的宋代,无疑是值得重视的现象。
该书通过对“乐语”的名称、体制、表演艺术等方面的考察,为这种特殊的音乐文学样式作了界定。该书认为它是一种综合文学、音乐、舞蹈于一体的文艺样式,仅从文学或音乐的角度给予界定,都会失之片面。乐语口号声诗的表演引人注目,它反映了词乐“新声”兴盛背景下,诗歌与音乐寻求新的结合方式的情况,它是宋代声诗的新型样式。
出版信息
作者简介
杨晓霭,女,甘肃秦安人。1984年西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留校任教。1988年于西北师范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2003年于扬州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2005年10月入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做研究工作。2000年获甘肃省省属高校跨世纪学术带头人专业技术荣誉称号,2001年入选为甘肃省333科技人才。
参考资料
宋代声诗研究.中国国家图书馆.
宋代声诗研究.清华大学图书馆.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01 12:38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作品目录
创作背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