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波(1915-1965),原名刘清禄,曾用笔名显谛、牟声。山东牟平县(今烟台市牟平区)宁海镇庙沟村人。生于1915年10月22日,1965年6月18日病逝于北京。先后任东北文工团团长、鲁迅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和音乐部部长、东北人民艺术剧院院长、辽宁人民艺术剧院院长、驻越南民主共和国文化专家、缅甸联邦教育部专家、中国音乐家协会辽宁分会主席、辽宁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文化工作部部长、全国文联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民间艺术研究会理事等职。1964年,任中国音乐学院首任院长。作有歌曲300余首 (已发表140多首),秧歌剧、歌剧等多部,代表作有秧歌剧《兄妹开荒》《八路军开荒歌》《七月里在边区》(安波作词的民歌联唱,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开会来》)《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因为有了共产党》《运动战歼灭战》《人民一定能战胜》《三绣金匾》《就义歌》(与时蒙合作)等。
人物生平
原名刘清禄(1915~1965),山东牟平县(今烟台市牟平区)宁海镇庙沟村人。音乐家、现代剧作家。民国24年(1935)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时期,任省委特派员、鲁艺教务处科长、政治课教研室主任、音乐研究室党支部书记等职。解放战争时期,任冀察热辽军区胜利剧社社长,军区文工团团长、冀察热辽联大鲁艺学院院长。全国解放后任东北鲁艺音乐部部长、东北人民艺、术剧院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辽宁分会主席、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中共辽宁省委文化工作部部长、中国音乐学院院长兼党委书记等职。是中国音协常委、中国作协会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民国20年(1931),安波在牟平县立初级中学读书,毕业后考入曲阜师范,民国23年(1934)转学济南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在校期间,安波投身抗日救亡的学生运动,曾任济南学联秘书长、济南师范党支部书记。民国26年(1937)党组织派他到费县以师范讲习所教员为掩护,进行地下工作,党内任省委特派员。同年10月,赴延安陕北公学学习,次年又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学习。进鲁艺音乐系后便开始了他的音乐创作活动,年内收集民歌200多首,因此获得“小调大王”的亲切称号。结业后留校,在鲁艺学院工作。
在鲁艺工作期间,学校开展以采集、记录民歌为中心的学习民间艺术活动,安波是其中最活跃的人物,取得了突出成就。他改编和填词的《公祭刘志丹》、《拥护八路军》等歌曲,创作的《七月里的边区》、《兄妹开荒》、《三绣金匾》等音乐作品,成为音乐佳作,广大群众广为传唱,专业文艺工作者经常演出,当年延安《解放日报》用整版篇幅刊登了《兄妹开荒》剧本和音乐,并发表社论,肯定《兄妹开荒》是一个“很好的新型歌舞短剧”。民国35年(1946)在冀察热辽工作期间,主张在剧社中办少年儿童艺术班;帮助蒙古族青年敖德斯尔(现为全国作家协会理事)写蒙文歌曲和剧本。他还深入基层,帮助民间艺人构思创作,辅导排练演奏。当地民间艺人都亲切地称他“老安”。
建国初期,他参加了评剧《小女婿》、山东琴书《大刚和小兰》的音乐改革和唱腔设计工作,获得重要成绩。1952年,他将东北鲁艺音工团、实验剧团、东北文工团、东北文教队合并建立了东北人民艺术剧院。l956~1957年,安波出任驻越南民主共和国文化部专家,与林荫同志一起收集、整理越南民歌,出版一部《越南民歌选》,为中国音乐界研究越南民族音乐作出了贡献。东北大区撤销后,中央从东北调走大批文艺骨干。一次,用恩来总理嫌东北文化落后,辽宁省委书记黄火青下决心把文艺搞上去,商调已回国的安波,任省委文化工作部部长。安波往返北京四五次,亲自同洛汀、周扬、陈克寒商调干部,一次调来文艺骨干60多人。
安波把毕生精力都用在文艺创作上。新中国成立后十多年来,他创作了大型歌剧《纪念碑》、《草原烽火》和多幕话剧《春风吹到诺敏河》、编撰了《秦腔音乐》、《东蒙民歌》、《越南民歌选》等。其中《春风吹到诺敏河》获第一届话剧观摩演出创作奖。他还写了歌曲300多首。
1965年6月18日,安波因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临终前,越南民主共和国主席胡志明授予他两枚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