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木偶综合症
病症名称
天使综合征又称天使人综合征、快乐木偶综合征、安格曼(Angelman)综合征,是一种遗传异常所致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属于非进展性脑病。特征性表现为智力低下、快乐行为、严重语言障碍、共济失调、睡眠障碍及癫痫发作等。发病率1/40000~1/10000。本病无法治愈,但症状可随年龄增长而减轻。
病因
由基因缺陷引起,源于15q11~q13UBE3A基因表达异常或功能缺陷。本病由母系单基因遗传缺陷所致,如来自母亲的第15号染色体印迹基因区15q部分缺陷,或同时拥有两条来自父亲的带有此缺陷的第15号染色体。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为智力低下及全面的发育延迟,特别是语言发育延迟,小头畸形,多动,存在共济失调、宽基底步态及肢体震颤等运动障碍,常有频繁无诱因、与周围环境不相适应的暴发性笑或微笑、表情愉悦、拍手等快乐行为。
其他相关症状和体征出现较多的有: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容易惊醒、睡眠中恐惧或大叫、总睡眠时间短)、平枕和色素减退(表现为皮肤颜色浅及头发黄等)、突腭、齿距宽。患者易合并有精神类共患病,如多动、焦虑、自闭、攻击样和自残样行为。国外有学者报道该综合征患儿婴儿期可伴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如败血症、细菌性脑膜炎、骨髓炎、单核细胞增多症等。
80%~95%患儿出现癫痫发作,其中50%患儿于1岁内出现,75%患儿于3岁内出现,发热是绝大多数患者癫痫发作的主要诱因。癫痫发作形式多样,主要有不典型失神发作、肌阵挛发作、强直发作、强直-阵挛发作、肌阵挛失神发作、失张力发作及部分性发作,少数报道亦可有痉挛发作;其中不典型失神发作和肌阵挛发作报道率最多,1/3以上患儿出现部分性发作,如呕吐、眼睛偏转等。90%以上患者出现癫痫持续状态。脑电图检查提示该病患儿出现的暴发性笑并非脑电异常放电所致。
检查
1.磁共振成像(MRI)或CT
MRI或CT是排查颅内疾病的常用检查,患者MRI或CT可正常或显示轻度皮质萎缩或髓鞘发育不良。
2.脑电图
出现症状时做脑电图,可以实时记录发作时脑电活动,其中发现异常可辅助诊断。天使综合征特征性脑电图为高振幅双侧慢波活动,呈堆成同步并常为单一性节律,且有每秒有两个循环的慢波成分。
3.基因检测
基因检测明确染色体异常的位点,包括甲基化多重连接依赖式探针扩增技术(MS-MLPA)、甲基化聚合酶链反应(MS-PCR)及基因序列分析等方法。约50%患者的染色体微缺失发生于15q11~12,另一半可用15q11~12片段DNA探针检测出微缺失。
诊断
2006年Williams等发表了2005年修订的天使综合征诊断标准,对该综合征相关特征进行了总结,分为发育史、实验室检查、临床特征及遗传学异常等方面。天使综合征发育史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①围生期及出生史正常,头围正常,无明显出生缺陷,新生儿和婴儿期可能存在喂养困难;②6~12月龄出现明显发育延迟,肢体运动不稳和(或)笑明显增多;③发育延迟但有进步(无技能丧失);④MRI或CT正常或可有轻度皮质萎缩或髓鞘发育不良。另外,目前通过遗传学基因检测方法可确诊85%~90%的病例。
治疗
目前尚无有效治疗,一定程度的康复训练有助于改善运动、语言等功能,提高患儿生活质量。
患者的癫痫发作在婴幼儿期严重,到青春期时看似减轻,但随着年龄增长,癫痫可能进一步加重,针对癫痫发作目前有多种抗癫痫药物可供选择,如丙戊酸钠、苯二氮䓬类药物、托吡酯、左乙拉西坦等,发作难以控制时还可采用生酮饮食。
基因治疗也在试验中,如使用端粒酶抑制剂和反义寡核苷酸等激活父系有关基因,补充母系有关基因缺陷,达到治疗的目的。
预后
运动功能和语言功能康复训练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改善预后。总的预后与特异性的基因异常机制有关,目前认为UBE3A基因的突变所致的病变程度最轻,而15号染色体较大区域的缺失所致的病变程度最重。应用药物控制癫痫发作和改善睡眠可改善生活技能,提高生活质量。
护理
1.患儿容易发生癫痫,在外出或活动时需要有人陪护,防止意外。
2.掌握癫痫发作时的处理方法,如发作时将患者移到平坦处,防止跌倒;移走周围锐器、硬物,外伤;松开衣领,将患者头转向一侧,不要强行灌药或塞东西,防止窒息;也不要掐人中,或强压患者四肢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9-12 22:24
目录
概述
病因
临床表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