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艺术研究所成立于1979年,主要以艺术学科理论研究及戏剧创作为主的艺术科研机构,为国家
公益性事业单位。1988年又兼“安徽省剧目工作室”职能。
内设艺术创作研究部、影视工作部、《新戏剧》编辑部、办公室、人事科、财务科、老干科等八个部室。现有人员72人(离退42人,在职30人),其中具有正高职称专业技术人员19人,副高职称22人,中级职称10人,先后享受国贴、省贴专家19人,2人获“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2人享受“晚霞工程”待遇,不同届别的省政协常委、委员4人,全国和省劳模4人,党的十三大代表1人,是安徽省艺术学术的“人才高地”,被誉为安徽文化系统的“
翰林院”。
近三十多年来,先后独立主持和参与完成的列入国家、省级重点艺术科研项目有《中国戏曲志·安徽卷》、《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安徽卷》、《中国曲艺志·安徽卷》、《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安徽卷》、《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安徽卷》、《中国徽班》、《安徽文化史》、《安徽文艺志》、《黄梅戏志》,共荣获文化部、省社科成果奖19项。先后主办或承办“吴敬梓学术研讨会”、“渐江大师逝世320周年暨黄山画派学术研讨会”、“徽调·皮黄学术研讨会”、“全国花鼓灯学术研讨会”、“青阳腔学术研讨会”、“黄梅戏表演艺术研讨会”、“徽班进京200周年暨程长庚研讨会”等全国乃至国际性的大型学术研讨会20余场,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出版各类学术专著、史论、文集、作品集等100余部(种),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其中《黄梅戏通论》、《黄梅戏源流》、《
黄梅戏音乐概论》、《黄梅戏锣鼓》等特色理论研究奠定并保持了我所在
黄梅戏艺术研究领域国内领先地位与品位。
作为我省唯一一家省级创研机构,还推出了一些有影响的戏剧、影视作品。以本所专家为主创人员或参与完成的著名戏曲作品主要有黄梅戏《天仙配》、《
女驸马》、《牛郎织女》、《罗帕记》、《无事生非》、《红楼梦》、《
风雨丽人行》、《秋千架》、《回民湾》、《乾隆辨画》、《孔雀东南飞》、《斛擂》、《青铜之恋》;徽剧《百花赠剑》、《刘铭传》;京剧《程长庚》;庐剧《借罗衣》、《讨学钱》;皖南花鼓戏《扫花堂》、《老板娘》;泗州戏《拾棉花》等。广播剧《冯玉祥》、《袁崇焕》、《汉宫秋》、《桃花扇》等。电影《李清照》、《
徽商情缘》、《生死擂》,电视连续剧《拉郎配》、《
天仙配》、《啼笑因缘》、《潘张玉良》、《花好月圆》、《二月》、《秋》、《朝霞满天》、《
祝福》等。
多年来,本所专家直接获得或参与获得的各种较高规格的奖项计有中宣部“
五个一工程奖”、安徽省“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
文华奖”、广电部“
飞天奖”、“
华表奖”、“
金鹰奖”、“影像制品奖”、“广播文艺奖”、“
冰心图书奖”、“映山红”戏剧奖、意大利“国际杂技金奖”、 “
安徽文学奖”、“安徽社科奖”等数十项。
此外,在贯彻省委、省政府“打好会字牌,唱响黄梅戏,建设文化强省”战略方针的同时,本所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培养安徽省戏曲学科领域的高级人才,2001年与安徽大学联合开办了“
戏剧戏曲学”硕士培养点,为安徽戏剧事业的长足发展储备了丰厚的人才资源。
目前,本所承担的文化部重点课题《安徽濒危剧种的抢救与保护》、《
安徽戏剧通史》正在实施中。
1991年,我所被授予“全省文化工作先进集体”称号。2001年,被省人民政府授予“繁荣
黄梅戏艺术事业贡献奖”。自2000年起,连续四次获省科技厅、财政厅省属科研院所目标考评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