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是
安徽省教育厅唯一的一所直属小学。学校行政上隶属安徽师范大学,是安徽师范大学教育教学实验基地;业务上受
芜湖市教育局的直接领导。学校创建于1949年2月,是一所有着七十多年办学历史的知名小学。学校校园占地8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学校环境整洁、优美,教学设施齐全,拥有微机室、网络教室、图书阅览室、音乐室、自然实验室、卫生室、《尖尖角》校刊编辑部、“尖尖角“课件制作室等。
基本简介
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始建于1949年,有着七十多年的办学历史。附小本部分成两个校区,其中大工山路校区54个班建制,占地60亩(面积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0272平方米。文昌西路校区30个班建制,占地36.5亩(面积24346平方米),建筑面积15683平方米。两校区共有专任教师261人。其中省特级教师3名,省教坛新星5名,市级学科带头人11名,市级骨干教师13人,国家级名师工作室1个,市级名班主任、名师工作室7个。正教授2名,高级教师9人,一级教师53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专任教师共计47人。 在附小全体师生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学校被评为全国科学教育实验基地、全国青年少年校园足球定点学校、长三角名校长实训基地,省语言文字示范学校、省小学语文校本研究工作基地学校、省基于微课的反转课堂项目研究实验学校、省家教名校、省芜湖市A级群众满意学校、市示范家长学校等,与大学教科院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和校外研究生培养基地,并成为大学多个学科“国培项目”影子学校。近年,学校接待各地交流考察的校长、教师近万人次,品牌影响力和办学美誉度不断扩大和提升。
位置
芜湖濒临长江,交通便利,素有“长江巨埠,皖之中坚”的美誉,是安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前沿。芜湖是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她有着秀美的自然景观和厚重的人文历史,这里有迄今已知最古老的人类活动遗址——芜湖“人字洞”古人类遗址,有长江上技术含量最高的公铁两用
长江大桥,有最漂亮的步行街,有让人流连忘返的湖畔垂柳、使人心旷神怡的山色水韵。
在
芜湖市风景秀丽的
赭山脚下,有着“国宾路”美誉的更兴路北侧,坐落着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师资力量
到2004年8月,学校投入大量资金,为全校所有教师配备高档手提电脑,为每一个教室安装了
多媒体设备,校园网接入INTERHET覆盖全校,全面实现小学教育信息化。办学硬件水平在芜湖市乃至安徽省名列前茅。
学校现有32个教学班,2000多名学生,是芜湖市办学规模最大的一所小学。在校教职工78人,其中专任教师73人。学校学科教师齐全,教师队伍学历层次高,结构合理。专任教师中已有68人达到本专科学历,占专任教师总数的93%;学校有省级特级教师3人,中学高级教师2人,小学高级教师36人,小学一级教师30人。
成就
多年来,安师大附小在安徽师范大学、芜湖市教委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同心同德,团结协作,奋力拼搏,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全力推进素质教育,真正做到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在教育、教学 、科研、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突出的成绩,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和赞誉。
作为新课程实验教材国家级首轮实验区试点学校,安师大附小围绕创新教育进行教育教学实验,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学校申请了“学会学习、自主发展、小学语文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与研究”、“小学语文、数学形成性评价研究课题”以及“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等多个市级、省级、国家级课题,获准立项后,围绕课题和学科教材中的一些问题,我校积极开展教育科研工作。我校也作为芜湖市国家级课改实验培训基地,多次组织和承办芜湖市教学科研对外交流和展示活动,搭建交流平台,推广课改经验。学校也在课程改革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多次代表芜湖市和安徽省参加全国各类教学比赛活动,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扩大了办学声誉。近两年,我校各学科老师有3人次参加国家级教学比赛获一等奖,有4人次教学录像课分别作为人教社、安徽省中小学教材典型课例光盘在全国、全省公开发行,另外,我校教师撰写的教科研论文有28篇在省级、国家级教育报刊上公开发表,有50余篇获得国家、省、市级论文评选一、二、三等奖。
教学与课余
根据学校管理工作的特点和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学校郑重提出“以法治校、以德治校”的口号。在致力于建立健全多项管理规章制度保障学校教育教学等各项工作规范有序高效运作的同时,立足于促进学校、教师和学生全面和可持续发展的工作目标,通过大力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和对教师队伍的情感管理以及对学生的“三行”(我能行、你能行、他能行)教育,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工作学习氛围。通过全体教师的不懈努力,学校已形成了学生“乐学、好学、礼貌、创新”的学风,教师“乐教、爱生、规范、创新”的教风和全体教职工“乐群、向上、文明、创新”的校风。
安师大附小一直能自觉地按照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开展教育工作。学生工作的整体思路是“做中学”,即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专长。学校充分发挥自身英语师资的优势,从2002年开始,连续两年举办了英语节。英语节期间,“每日一句”口语训练,唱英语儿歌,讲英语故事,办英语手抄报,布置英语环境,并开展双语教学等,全校师生积极参与,形成了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学校每年举行“科技节”,组织学生参观科技展,采集制作标本,办科技书画展,举行航模比赛,电脑科幻画制作比赛等。另外,学校还每年举行运动会,利用一些重大的节日和重要的事件,举办一些诸如“学生小商品交易会”、“快乐游园”、“我爱军营夏令营”、“艺术节”、等活动,还专门成立了鼓号队、合唱队、舞蹈队、民族器乐队、英语之角、自然科技小组、书画兴趣小组、校园小记者等学生社团并定期开展活动;此外,附小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芜湖市、安徽省和和国家等各级各类比赛或竞赛活动,并屡获殊荣。
“走创新之路,铸名校风范”是安师大附小执着的工作追求;以科学的态度,求实的精神,创造性的教育,让附小每一位学生获得充分自由全面的发展,是安师大附小全体教职工坚定的工作信念。愿安师大附小的明天更加灿烂辉煌!
历史沿革
民国三十年(1949年2月),芜湖市私立萃文中学吸收了当时街道办的凤凰山小学四个班,设附属小学。此时有6个班,学生263人,教师9人。校址在凤凰山山上。
1949年4月,芜湖解放,萃文中学附小第一届毕业生60人,顺利毕业。1950年3月成立教育工会。同年10月建立校少先队组织。1952年9月,萃文中学改名为芜湖市第四中学。53年1月16日长街区区长周殿荣批示称:萃文附小,改市第四中学附小。1958年7月,市人民政府又改附小为“凤凰山小学”。1959年上半年,附小更名为安师大附小,有教师15人,学生345人。
1959年10月,
安徽师范学院改名为皖南大学,1960年5月4日师院附小正式改名为皖南大学附小。到1962年发展有9个班,433名学生,教师14人。1965年,附小脱离皖南大学领导,改名为工农学校(设有初中班)。
1972年,原皖南大学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安徽大学。1974年1月,工农学校又归还师大,随这改名为安徽师范大学附小。1978年在校生达1084人之多,1979年,已有20个教学班。到1986年有18个班,学生803人,教职工53人。校舍总面积约1975平方米,其中二层小楼原为幼儿园用房,属危房,面积约340平方米。条件是艰苦的。
90年代是附小发展的春天。90—94年间新综合教学楼落成,“爱心楼”也在全校师生,社会各界的资助下全面整修,使附小的面貌焕然一新。电脑室、多媒体室、网络教室相继建成并发挥着重要的育人功能。经过1999年、2001年两次整修,校园的布局更加合理、美观,为同学创造了更加美好的学习,活动环境。
师大附小已成为拥有近50个教学班,近3000名学生,76名教职工,各方面取得显著发展的知名小学,学校正努力朝着一流小学的目标迈进。
所获荣誉
2021年1月,入选“2020年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名单”。
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