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
创立于1935年的公立学院
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前身为安徽大学农学系,始建于1935年,是该校成立最早的院系之一,2004年7月更名为农学院。经过多年的办学实践,学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形成了合理的师资队伍和较为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了大批管理干部和农业高级专门人才。
学院简介
学院现有教职工43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4人,讲师6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15人、在职博士生5人。学院拥有作物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两个省级重点学科;作物遗传育种、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草业科学3个硕士点;现有农学、烟草、草业科学、种子科学和工程4个本科专业,在读博士生20多人、硕士生100多人、本科生800多人。学院教师在科研领域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比如小麦高/低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籽粒PPO活性、籽粒硬度、抗穗发芽、淀粉品质与糯性变异、戊聚糖、脂肪氧化酶活性、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以及小麦栽培生理等研究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在水稻和棉花育种与栽培、油菜和烟草栽培生理、大豆种质资源筛选等领域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农学院广大师生员工积极参与全省农业生产实践,努力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在安徽省小麦高产攻关、水稻产业提升、玉米振兴计划、粮油棉等主要农作物产业体系建设、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农业综合开发、科技入户以及沿淮低洼地减灾增效等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中做了大量的工作,为安徽农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主要农作物栽培、育种和技术推广等方面与国内部分高校、科研机构、农业技术推广单位、农业企业及种子企业等进行合作研究和技术推广,并努力实现“产学研”结合。农学院教师积极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及相关农业单位进行合作与交流。我们举办了塞拉内昂农业部农业科技培训班、全国小麦产业体系会议、全国小麦栽培技术年会,参加了中美种子产业论坛等;部分教师通过留学、出国进修和学术会议等与国外高等院校保持学术联系。
办学特色
学院着力培养具备作物生产、作物遗传育种、种子科学、农业推广和农业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人才。毕业生适应在农业科研与教育单位、农业行政和事业单位、农业和种子企业以及涉农单位工作。为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学院先后成立了实验和实践教学基地,主要有:教学实验农场、“合肥高科技农业园”,并与省万源农垦种子公司、省农垦下属农场、丰乐种业、省种子公司及各市县种子公司、农业推广中心、农业示范园等单位合作成立了实验、实习基地,拓宽了学生的实践场所。
办学成果
学院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活动,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学院鼓励学生参加校院学生社团。院学生分会、《农苑》编辑部等学生社团成为学生施展才华、培养共通能力的阵地,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得到加强。学院01-03届毕业生就业率达95%以上,截至2004年8月,我院04届毕业生就业率已超过75%,其中01-04届毕业生考研情况较为喜人,录取研究生占毕业生总数的26%左右,居全校前列。
学院将加强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重视发展本科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振兴地方经济培养人才,为“三农”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名师简介
马传喜
男,教授,现任安徽农业大学副校长。研究作物品质改良与作物分子育种。
1963年4月生,1991年获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博士学位。1993年被聘为副教授,1995年被评选为安徽省首批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1997年被聘为教授,2001年聘为博士生导师。同时兼任农业部小麦专家组成员,安徽省小麦高产攻关首席专家,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小麦专业组副组长,九届安徽省政协委员,全国农业技术推广协会理事,安徽省粮食专业协会面粉分会常务理事,安徽省农学会常务理事,安徽省学位委员会委员等职。
在国内较早的开展了高分子麦谷蛋白亚基在小麦品质改良中的应用以及低多酚氧化酶小麦品种资源筛选及遗传分析研究,先后主持或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科技支撑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948”项目、农业部行业科技专项、农业部小麦转基因重大专项、省重大科技专项等在内的30多项科技项目。主持选育了多个国审和省审小麦新品种,包括安农92484、皖麦33、皖麦41、皖麦42、皖麦48、皖麦49、安农0305等,其中课题组育成的“新安农2号”等优质资源材料,被育种单位广泛用作亲本。围绕相关主题,发表了一批有创见的学术论文,其中5篇被SCI收录。1999年,优质面包小麦新品种“皖麦33”获得农业部、科技部优质农作物新品种后补助。主持完成的“优质小麦新品种选育及其理论与方法的研究”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作为第二完成人承担的“江淮区域小麦高产工程技术研究与应用”获2009年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作为第二完成人承担的“优质小麦新品种皖麦33(安农8729-10)综合增产技术”获农业部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作为第三完成人承担的“小麦品种淀粉品质及糯性变异的研究”获安徽省自然科学三等奖。并在2001年度获安徽农业大学科技先进个人一等奖,2004年获安徽省第五届青年科技奖。
姚大年
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研究作物遗传育种,主攻作物品质改良。
1955年1月生,安徽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2010),省第三批学术技术带头人(2011,已公示)。
2010年7月— :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
黄正来
男,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作物高产高效栽培理论与技术。
1963年6月生,1985年7月留校任教。主要从事作物栽培学教学、科研与科技服务工作。现任研究生学院第一(农学院)党支部书记,现代农业技术研究所所长,安徽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栽培岗位专家,安徽省“115”小麦创新团队成员;2009元月至2010年12月曾挂职任铜陵市郊区副区长。主讲《作物栽培学》、《农学概论》等农学类本专科生与硕士研究生课程;先后承担包括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等科研项目20多项;先后获得省(部)级科研、教学成果和奖励8项,安徽省及安徽农业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先进个人4次,科技部“十一五”粮丰工程先进个人1次;发表论文30多篇。
专业设置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作物育种、种子研发、种子生产、种子贮藏加工、种子检验、种子营销、种子管理和贸易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在种业及其他相关的部门、企业和单位从事与种子有关的技术与设计、研发与推广、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创新型、创业型、复合型高级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农业生物科学与技术、作物育种、作物栽培、植物病理、农业昆虫、农业机械化、种子生理生化、种子生产、贮藏加工、检验、经营管理以及企业运作需要的成本会计、市场营销、商法、公共关系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受到作物新品种选育、种子研发、种子生产、贮藏加工、检验、营销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科研创新、作物新品种选育与推广、种子生产与经营、市场营销与管理等方面的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理论知识;
2.掌握生物学科和农学学科的基础知识;
3.具备种子科学技术与经营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技能;
4.熟悉种子产业管理的国内外政策和法规;
5.掌握科技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好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6.有较强的调查研究、组织管理、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处理和创新的能力。
主干学科和主要课程:
主干学科:作物遗传育种、种子科学。
主要课程:植物学、植物生理学、遗传学、土壤学、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农业生态学、种子生物学、种子检验学、种子生产学、种子贮藏加工学、种子经营管理学、作物育种学、作物栽培学。
主要实践环节:作物育种学实习、作物栽培学实习、种子生产学实习、种子贮藏加工学实习、种子经营管理学实习、专业综合实践、毕业论文(设计)。
最低学分要求:最低修读310学分,其中课内教学不低于250学分,实践教学不低于60学分。
毕业标准及要求
1.达到德育培养目标。
2.修满本方案规定的最低学分。
3.达到国家教育部要求的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
学制与学位:标准学制为四年,修业年限为3—6年,农学学位。
专业建制时间:2007年。 草业科学
草业科学培养目标:培养具备草业科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农业以及其他相关的部门或单位从事草业生产与保护工作的技术与设计、生产技术改进、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等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人才。
主要课程:草坪牧草育种学、草坪牧草栽培学、草地环境评价、草坪学、草地生态学、草地管理学、草产品加工与贮藏、草地资源学、草坪牧草种子学、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农作学等。
就业方向:可在草业、畜牧业、农业及园林绿化等相关部门或单位从事草业科学研究、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农业行政管理,农业教育、农业科研等企事业单位、自主创业以及相关涉农单位的工作。也可以继续攻读草业科学、生态学、动物科学及相关学科硕士学位。
人才培养
农学专业(含农学、种子工程2个方向)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作物栽培、作物遗传育种、耕作与农业生态、农业推广、种子科学与技术、农业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农业及其他相关的部门或单位从事与农学有关的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高级人才。
主要课程: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农业气象学、农业生态学、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作物种子学、耕作学、农产品贮藏与加工、农业推广学、种子检验、加工、贮藏及营销、农业经济管理等。
就业方向:可从事农业行政管理,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作物生产、种子生产、检验及营销、农业教育、农业科研等企事业单位、自主创业以及相关涉农单位的工作。
烟草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作物科学与技术、烟草遗传育种、烟草栽培、烟草调制、烟草分级与检验、烟草生产、加工、经营、企业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烟草生产、烟草加工、烟草经营及其他相关的部门或单位从事烟草生产、烟草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育与科研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和企业管理人才。
主要课程:植物生理学、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农业经济学、管理学原理、烟草病理学、烟草昆虫学、烟草栽培学、烟草育种学、烟草调制学、烟草分级、烟产品营销学、机械学原理、烟草检验。
就业方向:可从事农业行政管理,农业企业经营管理,烟草生产,烟草企业经营管理,农业教育、农业科研、自主创业以及相关涉农单位的工作。
草业科学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草业科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农业以及其他相关的部门或单位从事草业生产与保护工作的技术与设计、生产技术改进、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等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人才。
主要课程:草坪牧草育种学、草坪牧草栽培学、草地环境评价、草坪学、草地生态学、草地管理学、草产品加工与贮藏、草地资源学、草坪牧草种子学、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农作学等。
就业方向:可在草业、畜牧业、农业及园林绿化等相关部门或单位从事草业科学研究、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农业行政管理,农业教育、农业科研等企事业单位、自主创业以及相关涉农单位的工作。也可以继续攻读草业科学、生态学、动物科学及相关学科硕士学位。
下属机构
种子教研室
种子教研室成立于1979年。1985年申报成功并招收种子专科(二年制)。2000年申报成功并招收种子工程高职专业(三年制),该专业2001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专业”。2001年开始招收种子科学与技术方向研究生。2008年申报成功并招收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一本)。
种子教研室,传承老一辈教师的优良品德和作风,学习农学种子界教授专家的创新意识和精神,“团结,认真,和谐,奋进”,逐渐形成了现有8人组成的素质较高、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学研究团队。
种子教研室主要承担种子科学与工程、农学等专业的“511”种子学系列课程的理论、实验、实践等教学任务。“511”种子学系列课程指的是5门小课、1门大课和1门前沿课,5门小课为:种子生物学、种子检验学、种子生产学、种子贮藏加工学、种子经营管理学,主要针对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开设,为专业核心课程;1门大课为作物种子学,主要针对农学类专业开设,为农学专业核心课程;1门前沿课为作物种子专题,主要针对农学类专业开设,为专业选修课程。
在校院领导和相关部门大力支持下,种子教研室在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等方面均取得了可喜进展。副主编、参编国家级规划教材等10部,主持省级、校级教学研究项目10多项,发表教学改革论文近10篇,获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获校级优秀教师1人、校级教坛新秀1人。主持和参加国家级、省级、校级科研项目20多项,累计科研经费200多万元,指导博士、硕士研究生30余人,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对外开展了种子科技培训、种子质量(仲裁)检验、参与种子质量纠纷处理等社会服务活动。2010年种子教研室被评为校级教学团队。
种子科学与工程实验室
是校院共建的研究教学型实验室,面积为120m,拥有种子生理生化和种子品质检测等一系列先进仪器设备,如快速粘度仪、PCR仪、超低温冰箱高速冷冻离心机、沉降值测定仪、电泳仪、紫外分光光度计、智能低温低湿样品储藏箱、智能人工气候培养箱、电子精密天平、电热鼓风干燥箱电热恒温培养箱、电导仪、数显恒温水浴锅、酸度计、超声波清洗器、旋风磨、自动数粒仪、自动双重纯水蒸馏器、电冰箱等。仪器设备总价值300多万元。
种子科学与工程实验室是作物遗传育种专业教师、研究生和种子科学与工程、农学等专业本科生从事相关科研试验的主要实验室之一。实验室有严格合理的管理制度,环境优雅,为教师、研究生做试验和本科生实践教学提供了较为优越的条件。
粮食作物教研室
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粮食作物教研室于安徽农业大学1935年建校时成立。其前身为安徽农学院农学系作物栽培教研室。是我院成立最早的教研室之一。经过多年的科研和教学实践,教研室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科研和教学经验,形成了较为合理的科研队伍和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近5年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和校级科研项目20多项,在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论文50多篇。
教研室现有教职工4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人,讲师2人。主要承担农学、烟草、种子工程、农村区域发展、资环、茶业、园艺等专业及相关专业《作物栽培学》、《作物栽培总论》、《作物栽培学概论》、《作物栽培生理》、《粮食作物栽培学专题》、《农业生态学》、《耕作学》、《精细农业》、《农业信息技术》、《农学概论》、《农学概论II》、《农业概论》等课程的理论教学、 实验、实习教学任务。
作物育种教研室
作物育种教研室在职教职工7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2人,讲师2人,实验师1人。承担了国家级、省部级和校级科研项目2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
科技成果
现任领导
党书记
汪凤莲同志,中共党员,现任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党总支书记,副教授,国家高级职业指导师、心理咨询师。
学院院长
姚大年,男,汉族,1955年1月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安徽省首批高校学科拔尖人才,现任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作物遗传育种及种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为小麦品质改良。1980年安徽农业大学技工班毕业留校,在农学系任教辅;1989年安徽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在农学系种子教研室工作,任助教、讲师;1998年中国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返校后任副教授、教授。
副院长
常成,博士,副教授,农学院副院长,硕士生导师,安徽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小麦分子育种岗位科学家,安徽“115”创新团队成员之一,安徽遗传学会会员。1999年毕业于安徽农业大学农学专业,获学士学位。同年被保送为本校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硕士研究生,2002年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农业大学,攻读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小麦籽粒硬度、PPO活性的分子机制,并取得一些重要的科研成果,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多篇,其中2篇被国外SCI期刊收录。2005~2007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从事博士后工作,主要研究小麦CKOX、PEBP-like基因变异对产量相关性状的影响及QTL定位。2007年回本校参加工作以来,从事小麦优质、高产等性状研究及遗传改良,期间主要探索小麦穗发芽、高产相关性状、适应性等性状调控的分子机理,并取得较大进展。研究期间主持或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十多项,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论文30多篇,其中5篇被国外SCI期刊收录,参与中麦11小麦新品种的培育。
参考资料
学院简介.安徽农业大学.
专家信息.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网站.
专家信息.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网站.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03 21:36
目录
概述
学院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