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峰山烈士陵园位于江苏省东海县城西南约16公里处,于1994年2月动工兴建,1998年基本完成,同年4月对外开放。占地面积69300平方 米,建筑面积33300平方米。陵园中主要包括安峰山事件烈士纪念塔、东海县革命历史纪念馆、安峰山阻击战无名烈士纪念亭,“突围”雕像,慰烈工程等。
安峰山烈士陵园坐落在东海县城西南约16公里处的安峰山上。为纪念“安峰山事件”中死难的烈士而建。 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犯我解放区,10月间国民党军第七十四师和第二十八师侵占涟水、沭阳等地,我军作了战略转移。淮海区宿北、沭阳、东海、灌云等县级机关和地专机关干部和家属三四千人北撤山东。1947年2月,根据华东局要求,北撤的干部要南返淮海区原地坚持斗争。由于“淮海区驻鲁前方办事处”对南返路线情况不明,组织松散,当干部队到达安峰山麓时,遭到国民党军第二十八师的包围,干部队员虽奋力突围,仍被俘、失踪、伤亡近千人,是为“
安峰山事件”,又称第二皖南事件。“安峰山事件”是苏北解放战争中我军损失最大的一次。
为缅怀先烈,激励后人,圆老一辈革命家和人民群众的夙愿,县政府于1994年在安峰山上兴建烈士陵园。烈士陵园正门宽20米。大门正中立有碑墙,碑墙上镌刻着时任华中军区副司令员张爱萍将军题写的“安峰山烈士陵园”七字园名,大门南侧竖一花岗岩石柱、柱上镶嵌着直径为1.2米的安峰山烈士陵园园徽,园徽图案为青松和花环,象征着为国捐躯的400名革命烈士英灵与世长存。陵园大门至塔基共设98个登山台阶,寓意陵园主体工程是1998年落成并正式开放。园内分五个坡段平台,象征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同历史 时期。从东大门入口处拾级而上,依次步入陵园六个功能区,即:纪念瞻仰区、青少年教育活动区、遗址区、烈士墓区、游憩区、恭祭区;可供参观者游览十景,即:柱、雕、牌、廊、堂、馆、林、墓碑、亭、塔,到达恭祭广场。陵园内药草繁花簇拥着高30.472米的安峰山事件烈士纪念塔,苍松翠柏掩映着错落有致的东海县革命历史纪念馆及造型各异的建筑物。春夏秋冬,全国各地群众时常来谒陵、瞻仰,缅怀英雄业绩,表达崇敬心情。
安峰山烈士陵园自1994年建园至今27年来,与周边40多所中小学校、及部分机关单位签定了爱国主义教育协议书,共建德育基地。每年接待前来参观学习的人员约10万人次,成为东海县乃至周边市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地,在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得到了社会各界和上级领导部门的充分认可。1995年被连云港市委市政府首批批准为“连云港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8年被省国防教委授予“江苏省全民国防教育基地”;2001年4月被省委宣传部确定为“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4年4月被江苏省教育委员会授予“江苏省优秀德育基地”; 2013年 4月被确认为省级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2017年被江苏省委组织部授予“党员教育实境课堂示范点”;2020年被评为“江苏省党史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