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图人
延边地区最早的人类
安图人是延边地区最早的人类,活跃于2.6万年前,属晚期智人。根据对“安图人”洞穴堆积中出土的猛犸象、披毛犀等动物化石的碳14测定,年代为距今约二万六千年。“安图人”所处的地质时代为更新世晚期,应属旧石器时代晚期,相当或略晚于河套人文化时期。
遗址发掘
“安图人”洞穴遗址位于安图县明月镇南2.5公里布尔哈通河右岸石门山南坡上,其地理坐标为东径128°55′35″,北纬43°5′17″。石门山是高耸在其西北的迎月山支脉向东延伸而成的高约50——60米,东西长约1公里的山岭,为下二迭统庙岭组石灰岩构成。它像一座石门,横堵在布尔哈通河东西两面耸立的高山峻岭之间的峡谷上。石门山南、北两面为较宽阔的布尔哈通河河谷冲积平原。“安图人”洞穴依山傍水,又有开阔平原,各种动植物资源丰富,是适合古代人类居住的好地方。
“安图人”洞穴是在二级阶地石灰岩中形成的。其海拔高度为365米,高出河床25米。洞穴是石灰厂工人在1963年末采石中发现的。1964年5月,吉林省地质局区测大队、东北地理研究所和吉林省博物馆等单位联合组成的发掘小组,对残留的洞穴堆积进行了清理。清理前,洞穴已被破坏。在发掘清理时,没有发现石器,但是在共生的动物化石中获得了一枚古人类牙齿化石。其后,1973年和1981年对洞穴残留遗迹做了两次清理。观察1973年清理的小型洞穴发掘的剖面,自上而下有明显的四层堆积:棕灰色含砾砂土层:砾石为土红色安山岩和深灰色的灰岩砾石,直径约6毫米。含少量的野马、马鹿等动物化石。该层厚约11厘米。灰黄色亚粘土层:亚粘土中含有砾石,成分多为花岗岩砾,直径约4毫米;其次有石灰岩、石英灯,均已被钙质胶结,化石有披毛犀、野马、东北野牛、马鹿等。厚约61厘米。棕黄色亚粘土层:含砾石、花岗岩等,均为钙质胶结成层,含动物化石较多。如野马、东北野牛、狍子等。厚约52厘米。棕绿色含砾砂土层:偶见野马等动物化石。厚约9厘米。
根据动物化石和小型洞穴剖面情况分析,“安图人”化石有可能产于前一洞穴的灰黄色、棕黄色粘土层中。
“安图人”化石系右下第一前臼齿,保存完整,已石化。牙齿咬合面的釉质磨损较重,牙齿质已暴露。咬合面的磨损程度相当于现代人的四级磨损程度,估计为中、壮年人。从牙齿形态结构与共生的哺乳动物化石来看,该化石是属于智人类型的古人类。
这是延边地区发现的最早人类化石。根据对“安图人”洞穴堆积中出土的猛犸象、披毛犀等动物化石的碳14测定,年代为距今约二万六千年。“安图人”所处的地质时代为更新世晚期,应属旧石器时代晚期,相当或略晚于河套人文化时期。
与“安图人”共生的哺乳动物化石共有十科十六属十九种。有鼠兔、花鼠、狼、 鬣狗、狐、棕熊、猞猁、虎、猛犸象、野马、马、披毛犀、斑鹿、马鹿、狍子、东北野牛、野牛等。其中除四个绝灭外,大部分为现代动物群属种。化石种类的性质,都属于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是生活在冰缘气候条件下的动物。这个动物群的延续时间较短。在中石器时代开始前,猛犸象、披毛犀、野牛和延续时间较长的鬣狗等都先后绝灭了。从“安图人”洞穴出土的化石看,这一地区动物资源很丰富。有些动物化石表面留有砍砸痕迹,说明这些动物是“安图人”猎获的。
生活环境
“安图人”生活环境的植物类型,从小型洞穴底层中的孢粉分析,孢粉组合分上下两层,上层花粉含量较多,下层次之。整个孢粉组合以草本花粉为主,占孢粉总量的48.5%,其次是木本花粉,占35.4%。蕨类孢子最少,仅占15.8%。木本花粉以松树、云杉树、冷杉树为主,其次为桦树和少量榆树;草本花粉以蒿属、菊科占优势,其次还有藜科、十字花科、虎耳草科等;蕨类孢子有水龙骨和卷柏树等。
上述这些孢粉组合说明,当时“安图人”所生活的地区既有草原,又有森林草原植被。它们的分布状况大致是在洞穴及其附近的山地上生长着松、云杉和冷杉,同时还夹杂一些桦和榆;林下有水龙骨科、卷柏等植物;在山间平地和河谷两岸草木丛生,主要生长着茂密的蒿科、菊科、十字花科植物。这种植物类型为当时动物群的生存和原始人类从事生产活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在更新世晚期,即旧石器时代晚期,“安图人”洞穴及其毗邻地区由于受到冰缘气候或大理冰期气候的影响,气候变冷。从冰缘气候指示动物猛犸象、披毛犀的地理分布和生态环境以及冰缘气候指示植物云杉、冷杉来看,“安图人”时期的气候是相当寒冷的,处于冰缘气候环境。云杉、冷杉在长白山海拔1400——1800米高度上还有残留分布。长白山年平均气温-3℃,按气温垂直递减率0.5℃/100米推算,那时,“安图人”洞穴及其周围的气温比今天要低5℃。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30 22:00
目录
概述
遗址发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