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型依恋的儿童在陌生情境中,把母亲作为“安全基地”,去探究周围环境。母亲在场时,主动去探究;母亲离开时,产生分离焦虑,探究活动明显减少。忧伤时容易被陌生人安慰,但母亲的安慰更有效。母亲返回时,以积极的情感表达依恋并主动寻求安慰,即使在忧伤时,婴儿也能通过与母亲的接触很快平静下来,然后继续探究和游戏。
1.来源
根据安恩沃斯(Mary Ainsworth)(1913-1999)的“陌生情境实验”研究结果,儿童的依恋分为A、B、C三型:
1)A型 焦虑-回避型依恋。这类儿童在陌生情境中,母亲是否在场对他们的探究行为没有影响。母亲离开时,儿童不表现出明显的分离焦虑;母亲返回时,也不主动寻求接触,而且母亲接近时反而转过身去,回避母亲的亲密行为。在忧伤时,陌生人的安慰效果与母亲差不多,不表现出明显的陌生焦虑。
2)B型 安全型依恋。这类儿童在陌生情境中,把母亲作为“安全基地”,去探究周围环境。母亲在场时,主动去探究;母亲离开时,产生分离焦虑,探究活动明显减少。忧伤时容易被陌生人安慰,但母亲的安慰更有效。母亲返回时,以积极的情感表达依恋并主动寻求安慰,即使在忧伤时,婴儿也能通过与母亲的接触很快平静下来,然后继续探究和游戏。
3)C型 焦虑-抗拒型依恋。这类儿童在陌生情境中,难以主动地探究周围环境,而且探究活动很少,表现出明显的陌生焦虑。母亲离开时相当忧伤,但重逢时又难以安慰。实际上,这些儿童抗拒母亲的安慰和接触。他们的行为表现出一种愤怒的矛盾心理,对母亲缺乏信心,不能把母亲当作“安全基地”。当母亲返回时,他们拒绝去探究,仍表现出明显的焦虑不安。
如果把B型依恋称为安全依恋的话(约占70%),A型(占10%左右)和C型(占20%左右)则称为不安全依恋。三类依恋之间的区别不在于强度的强弱,而在于质量的好坏。显然,B型依恋的质量高,而A和C型依恋质量低。
2.类型的影响因素
(一 ) 母爱剥夺
婴儿与抚养者情感纽带的重要性在这种纽带关系缺失时表现最为明显。有关母婴依恋的研究,就是从母婴分离的严重后果开始的。英国心理学家JohnBowlby根据调查指出了机构养育,尤其是母爱剥夺的危害。心理学者对三个月到一岁的孤儿院的弃婴进行了观察研究。这里的婴儿被放置在一个很大的监护室里,一名护士至少照顾 8名婴儿。研究发现许多婴儿在与护士分离之前已表现出分离时的行为倾向,他们不断哭泣,并表现出对周围环境的回避与退缩、对外在刺激缺乏敏感回应和睡眠困难等特征。在这种集体养育的环境下,婴儿无法体验母亲的关爱,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抑郁感与焦虑感迅速加深。有心理学者认为,养育院的儿童之所以经常体验到消极情绪,是因为他们被剥夺了与一个或几个成人建立亲密关系的机会。
(二 )儿童自身对依恋的影响
在儿童自身的许多特征之中,气质是心理学家最为关注的。关于气质在儿童依恋形成与发展中的意义,心理学界曾一度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以 A insworth为代表的依恋理论者认为依恋反映了儿童早期的一种重复的被抚养体验,其实质是一种双向的人际关系的反映,而并非主要受制于气质。相反,气质论者,如 K agan( 1989)指出,儿童对情境压力的耐受力可以解释儿童在陌生情境中反应的差异,儿童与生俱来的对分离表现出的焦虑倾向可以预测依恋类
型。因此气质论者认为,陌生情境中的行为较少的由喂养历史决定,更多的由婴儿的气质特性决定的。事实上,气质的确对依恋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作用,对新生儿的研究很清晰地证明了这一点。由于新生儿只有最低限度的社会经验,因此新生儿的行为主要是先天气质特性的反映。研究发现,那些在行为方面不太成熟,缺乏定向能力和调控唤醒能力的新生儿更易形成拒绝型依恋。
(三 ) 家庭与社会环境
家庭与社会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依恋质量。研究者从环境与特质互动的角度分析各种依恋类型的形成原因。Thomas和 Chess首先提出/ 拟合优度水平0以描述气质与环境压力如何结合起来影响儿童的发展进程。这种观点认为,当孩子的反应方式与环境要求和谐一致时,或者说达到一种良好拟合时,其发展前景往往是令人乐观的。当两种力量存在较严重/ 不良拟合时,结果可能导致扭曲的发展或适应不良。拟合优度模型的提出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存在困难气质的儿童更容易在今后的发展中出现行为与情感障碍,进而导致不良亲子关系。困难儿童往往更多地经历了与其性情不适合的教养方式,例如,其父母经常无助的借体罚与愤怒达到改变其行为的目的,反过来,儿童的反应则是公然抗拒和不服从。另外,父母的教养行为通常是相互矛盾的,如通过让步满足孩子的不合理要求以及对孩子错误行为予以姑息,尽管这样做违背了父母的初衷。这样,困难儿童的气质与其严酷、矛盾的教养环境结合起来形成不良拟合,这种不良拟合维持甚至增强了困难儿童的易激惹性和养育的反抗) 控制模式。在这种情况下,亲子关系不可能良好发展。当然,家庭环境的其他方面也会影响依恋的质量,如家庭的物质文化生活、父母的感情关系等。
3.安全型依恋的培养
(一 )前提
大量研究表明,婴幼儿时期是依恋感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期,了解这一时期幼儿的特点就成了必然之举。父母要认识到幼儿的生理成熟为心理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它使新的心理活动的出现处于准备状态,同样也决定着选择性依恋发生的时间以及可能性。由于依恋的特性之一便是指向性,所以只有当幼儿能分辨出主要抚育者时,稳定的安全依恋才有形成的可能。幼儿只有具备了客体永久性概念才会在母亲离开后焦急地寻找母亲,才会将母亲视为探索环境的安全基地。幼儿还需发展出哭、笑、喊叫、躯体依偎和跟随等行为,因为它们是吸引抚育者关心注意的信号。作为父母应当了解孩子发展依恋所需的生理条件,并在孩子生理成熟时,提供更多的机会与他们在一起,给孩子以温暖和安全的感觉。同时,父母也要考虑到儿童的气质特点。父母调整其行为以适应幼儿的需要,任何气质特点的幼儿都有形成安全型依恋的可能,关键在于父母提供给幼儿的抚育环境是否与幼儿本身的气质特点一致。
(二 )根本途径
了解并满足幼儿的需要是提高抚育质量的第一步。幼儿的需要包括生理需要与心理需要。大多数的父母对生理需要能及时地给予满足,因为任何身体内、外部的不适刺激都会引起儿童的哭闹等情绪反应直至父母消除这些不宜刺激。心理需要主要指幼儿对父母注意、关爱、照顾等的情感需要和活动需要。由于这些需要的隐蔽性,所以较少得到父母的关注。大多数的研究者同意母亲对幼儿发出的信号反应越敏感,表现越积极时,幼儿形成安全型依恋的可能性就越大。父母应多与幼儿接近 (包括目光和身体的接近 ),多对孩子微笑、逗引、说话,或模仿孩子的发音、动作、话语等。对稍大一点的幼儿的活动,父母则给予关注性参与。
(三 )辅助条件
家庭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场所,家庭氛围将在个体成长的历程中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在个体的言谈举止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显然,温暖、和睦、互助的家庭氛围将有助于婴幼儿安全型依恋的形成;反之,冷漠、疏远、拒绝的家庭氛围则易使儿童形成不安全依恋。有证据指出,在童年时父母离婚或分居的子女多形成不安全依恋。父母应尽可能地给幼儿营造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让儿童在这样的背景中感受爱与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