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之若素(拼音:ān zhī ruò sù)是一个
汉语成语,最早出自于先秦·
庄子及其弟子《庄子·人间世》。
叶公,是楚庄王的玄孙,尹成子,名诸梁,字
子高,将要出使齐国,便去请教孔子:“楚王对诸梁这次出使齐国是很看重的,但是齐国对待楚王的使臣,只是表面看起来很恭敬,但是对于我们的所求,却不尽快答应。普通的老百姓都不容易被说服,更何况是诸侯君王呢!我非常害怕啊!先生曾经对诸梁说:‘凡事无论或小或大,很少有不符合道而结果却能够圆满的。事情如果没有办成,则必定会遭到人为的祸患;事情如果办成了,那必定会忧喜交集,酿出病害。事情办成或者办不成,都能够没有后顾之忧的,只有那种有德行的人才能够做到。’我平时食用的是粗茶淡饭,也不求精美,对着火也不去想求清凉。现在我早上接到君王下达的命令,到了晚上我就想着要饮用冰凉的水,我是内心里发烧了啊!我现在还没有接触到这个事情的真实情况,就已经因为忧虑事情的成败结果,导致了心病;事情如果不成,我还会受到国君的惩罚。就是这样两种结果,作为人臣的我都是不足以承担的,先生对此有没有什么可以教导我的吗?”
孔子说:“世间有两个足以为戒的大法:一是‘命’,一个是‘义’。子女爱父母,这是人的天性,无法解释的;臣子侍奉君主,这是义是不得不应该的,无论任何国家都不会没有君主的,这是无法逃避得了的。这就是所谓足以为戒的大法。所以子女赡养父母,无论什么样的境遇都要使父母安适,这是行孝的极点了;臣子侍奉国君,无论任何事情都要安然处之,这是尽忠的极点了。注重自我德性修养的人,不受悲哀和欢乐情绪的影响,知晓事情的艰难无可奈何却能安心去做,这就是德性的极点了。做臣子的,当然有不得已的事情,但是遇事能如实去做而忘掉自己,这样那还会有贪生怕死的念头吗?你这样去做就行了!”
叶公子高因即将出使齐国而惴惴不安,陷入了极度的忧虑状态。子高的这个境况,生活中人们也都会亲身经历,在面对重要的工作时,在面对人生中重大的抉择时,伴随而来的还有兴奋、着急、忧虑、担心等情绪。庄子在《人间世》中借孔子之口提出了“命”与“义”两大解决方案,前者是天然的法则,后者是人间的规范。只有抱着“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的态度,顺从万物本性,把一生当中全部的际遇,都看作是命运的本分一样,不让它们影响人们的内心,使心灵道遥自在,在各种无法改变的环境中独守自己的纯真德行,才能够做到处事不惊,不被外在纷繁的事物所役使。
明·
尹台《先太孺人行述》:“夫惇勤基本,所以垂德也;知命不可为而安之若固,有所以裕志也。”
清·
李宝嘉《
官场现形记》三六回:“此时湍制台感激过老爷送妾之情,已经委他办理文案,又兼了别处两个差使,暂时敷衍,随后出有优差美缺,再行调剂。过老爷倒也安之若素。”
清·
陈确《查氏石家漾三世合葬志》:“而查伯母董硕人之行,尤非恒情所堪。以硕人之贤,而不见答于惺玄先生,硕人安之若固,无《终风》之怨。”
张恨水《啼笑因缘续集》一回:“何丽娜道:‘我在乡下住了这久,关于寂寞一层,倒也安之若素了。’”
王蒙《活动变人形》二一章“倪吾诚始终不明白赵尚同为什么对自己的私生活那样安之若素与得意洋洋,不明白一个麻脸文盲老婆为什么能给他添加那样一种光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