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安,汉语一级字,读作ān,最早见于甲骨文,本义是平静,即《说文解字》所谓的“静也”,由此引申出静止、舒适、稳妥、没有危险、使……稳定、使……有合适的位置、乐意等含义。
汉字源流
安,会意字。在字形上,早期甲骨文中的“安”字(图A)由三个象形的独体组成:外面的半包围结构是房子的侧视图;中间是一个面向东方而双手敛在腹前而端坐的妇女的形象(图A1);右下角(图A2)是“止(脚的象形)”,是古文字里表示行动的符号,以“止”构字,表示从室外走到室内来之意。整个字是一个妇女从室外走进房内坐了下来,表示“安”字指的是“女坐室内”。在上古时代,毒蛇猛兽等人类的天敌很多,妇女的体质和体力都不如男子,在野地里不安全,只有在室内可免受侵害,得到宁谧。因此,汉族人的祖先便以“女坐室内为安”而造“安”字。晚期甲骨文中的“安”字中(图B),保留了早期甲骨文中“安”字的“女”、“房”两个部分,但把“止(脚)”变为“女”下的两点。之后金文中的“安”字(图C)将女下的两点已进一步简化为一点,而且把女的坐向反东为西了,坐姿也去掉了。再之后,小篆中的“安”字(图D)进一步把“女”下的一点彻底去掉了。在此基础上,隶书中的“安”字(图E)把“房”改作宝盖头(宀),敛手腹前的妇女形象则改作“女”,由此而楷化为如今的“安”字(图F)。在字义上,“安”字的本义是平静,引申指静止,又引申指舒适、稳妥、没有危险、使……稳定、使……有合适的位置、乐意等。
详细释义
(参考资料:)
古籍解释
说文解字
【第七下】【宀部】
安,静也。从女在宀下。乌寒切。
说文解字注
【卷七】【宀部】
安,竫也。
注:竫,各本作“静”,今正。【立部】曰:“竫者,亭安也。”与此为转注。【青部】:“静者,审也。”非其义。《方言》曰:“安,静也。”以许书律之,叚(假)“静”为“竫”耳。“安”亦用为语词。
从女在宀中。
注:此与“寍”同意。
乌寒切。
注:十四部。
康熙字典
【寅集上】【宀部】安
《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并于寒切,案平声。《说文》:静也,从女在宀下。《广韵》:徐也,止也。《书·尧典》:钦明文思安安。注:安安,自然性之也。《益稷》:安汝止。注:止于至善也。
又宁也,定也。《书·皋陶谟》:在知人,在安民。《齐语》: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
又“危”之对也。《前汉·贾谊传》:置之安处则安,置之危处则危。
又佚乐也。《礼·表记》:君子庄敬日强,安肆日偷。《左传·僖二十三年》:怀与安实败名。
又《谥法》:和好不争曰安。
又何也。《礼·檀弓》:吾将安仰。《楚辞·天问》:九天之际,安放安属。
又与“焉”同。《正字通》:“安”之于“焉”,犹“何”之于“曷”,音别义通。
又姓。《风俗通》:汉太守安成,唐安金藏。
又安期,安平,俱复姓。
又州名,春秋时郧国,汉属江夏郡,宋改为安州。
又叶乌前切,音烟。《诗·大雅》:执讯连连,攸馘安安。
又叶于真切,音因。苏轼《李仲蒙哀辞》:矫矫荦荦,自贵珍兮。欺世幻俗,内弗安兮。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参考资料:)
书写演示
(参考资料:)
各体书法
音韵汇集
(参考资料:)
汉字影响
2015年12月15日,日本汉字能力检定协会京都清水寺公布了2015年日本年度汉字,“安”字因同时反映日本民众对安保法案恐怖主义的“不安”以及对“安定”生活的期待而当选。
2020年12月28日,香港民主建港协进联盟公布了香港2020年年度汉字,“安”字以5710票当选。据香港民主建港协进联盟介绍,评审委员会对“安”字释义为“没有危险,不受外界事物威胁”。“安”字所代表的社会事件为香港国安法于2020年6月生效,国家安全得到有力保障。
所获荣誉
2021“一带一路”年度汉字候选汉字。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7 15:54
目录
概述
汉字源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