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大学法学院
宁波大学二级学院
宁波大学法学院是宁波大学下设的二级学院。
历史沿革
1982年9月,原宁波师范专科学校增设政史科。
1984年3月,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宁波师范专科学校升格为宁波师范学院,政史科改称政史系。
1985年7月,独立组建宁波师范学院马列主义教研室(后更名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部)。
1986年3月,宁波大学法律系成立。
1987年1月,宁波大学思想理论教学中心成立。
1989年9月,宁波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成立。
1992年1月,宁波大学思想理论教学中心改建为马克思主义教学研究中心,同时成立德育教学研究中心。
1998年9月,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教学研究中心、宁波师范学院政治经济系、宁波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部合并组建社会科学系;宁波大学德育教学研究中心与宁波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合并,成立新的德育教学研究中心。
2000年4月,宁波大学社会科学系、法律系、德育中心合并成立法学院。
2001年,获民商法学硕士点(浙江省最早)。
2004年8月,《宪法学》、《民事诉讼法学》获浙江省精品课程。
2005年9月,《经济法学》获浙江省精品课程。
2007年,获法律硕士(JM)、公共管理硕士(MPA)2个专业硕士学位点。
2008年9月,法学专业教学团队获浙江省首届高等学校省级教学团队。
2009年,法学获教育部第四批高等学校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与中国社科院共建“法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中心”。
2010年,与中国社科院法学所联合培养博士生;6月,《经济法学》获知教育部2010年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
2011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团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系)与法学院分立,独立组建马克思主义学院,该学科所属教师全部归属马克思主义学院;法学专业入选浙江省“十二五优势特色”专业;法学专业获得一级学科硕士点,下设民商法学、经济法学、国际法学、宪法与行政法学、诉讼法学5个二级硕士点,并拥有法律硕士(JM)、公共管理硕士(MPA)2个专业硕士点。
2012年,被评为浙江省优势专业并顺利通过验收;依托水产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培养“渔业经济管理”专业博士生;法学专业获宁波市品牌建设专业;公管管理学科入选浙江省重点建设学科。
2013年,法学专业获批国家教育部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按学科重新调整,设立法律系/宪法与行政法研究所、民商法研究所、经济法研究所、诉讼法研究所、国际法研究所、公共管理系6个校级基层学术组织以及公共管理研究所1个院级基层学术组织。
2014年,获批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学。
2015年,浙江省教育厅批准成为浙江省一流建设学科(A类)。
2016年,成立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法学专业入选浙江省“十三五优势特色”专业。
2017年,东海研究院获批浙江省教育厅首批高校智库。
2018年,获得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法学专业入选宁波大学首批国际化建设专业;东海研究院加入李克强总理倡议的中国首个研究东黄海问题的智库联盟——“东黄海研究智库联盟”,成为中日韩黄东海战略联盟核心支撑平台;东海研究院获批浙江省首批新型重点专业智库;“滨海湾区建设及法治保障”团队(浙江省高校高水平创新团队);东海研究院入选中国智库(CTTI)来源智库。
2019年,行政管理专业入选首批江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试点;法学专业入选首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试点。
2020年,经济法学入选国家一流课程。
2021年,获批宁波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重点研究基地。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至2021年5月,学院设有2个教学系,2个本科专业。
教学系:法学系、公共管理系
本科专业:法学、行政管理学
师资力量
截至2021年5月,学院有专任教师99人,专任教师中教授27名,副教授25名,具有博士学位教师82人。其中国家百千万人才/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获中央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章”1人,获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奖章/全国先进工作者1人,浙江省专家人文社科领军人才1人,浙江省“五个一批人才”1人,浙江十五周年“十大法治人物”1人,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14人、浙江省“十大中青年优秀法学专家”2人,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3人,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7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浙江省教学名师1人,浙江省杰出教师1人,浙江省优秀教师2人,浙江省教坛新秀1人。
国家百千万人才/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钭晓东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薄贵利、钭晓东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钭晓东
中央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章”:薄贵利
全国优秀教师:郑曙光
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奖章/全国先进工作者:薄贵利
浙江省专家人文社科领军人才:钭晓东
浙江省“五个一批人才“:钭晓东
浙江十五周年“十大法治人物”:钭晓东
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钭晓东、郑曙光、蔡先凤、曲波、何永红、谢晓彬、刘满达、郭站红、蒲一苇、蒋万来、尹力、龚虹波、叶笑云、谢小瑶
浙江省“十大中青年优秀法学专家”:郑曙光、钭晓东
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龚虹波、谢小瑶、何跃军
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刘满达、钭晓东、何永红、龚虹波、赵振宇、曲波、谢小瑶
浙江省杰出教师:郑曙光
浙江省优秀教师:蒲一苇、赵振宇
浙江省教坛新秀:李学兰
浙江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团队:法学专业教学团队
学科建设
截至2021年5月,学院有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个硕士专业学位点,共建1个二级博士点;1个浙江省重点学科。
二级学科博士点:渔业经济管理
一级学科硕士点:法学、公共管理
二级学科硕士点:理论法学、宪法与行政法学、民商法学、经济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国际法学、诉讼法学、刑法学、行政管理、土地资源管理、教育管理与政策
专业硕士学位点:法律硕士(JM)、公共管理硕士(MPA)
浙江省重点学科:公共管理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21年5月,学院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特色专业1个,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浙江省一流专业建设点1个,浙江省十二五、十三五优势特色专业1个,浙江省、宁波市重点建设专业1个。
教学成果
学生成绩
截至2021年5月,学院学生获法学类挑战杯全国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银奖1项;浙江省级特等奖2项,一等奖10项;获浙江省A类学科竞赛一等奖15项,二等奖21项等。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1年5月,学院拥有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浙江省重点专业智库1个,浙江省高校高水平创新团队1个,其中,东海研究院入选中国CTTI来源智库,中日韩黄东海战略联盟核心支撑平台之一 ;共建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浙江省新型高校智库2个;与中国社科院合作共建研究中心1个;获首批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
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东海研究院
浙江省重点专业智库:东海研究院
浙江省高校高水平创新团队:滨海湾区建设及法治保障
共建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研究基地
浙江省新型高校智库:中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研究基地、东海研究院
中国社科院合作共建研究中心:和谐社会与法治建设研究中心
科研成果
截至2021年5月,学院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3项(其中重大项目2项,重点2项),省部级项目63项;近五年研究成果获国家级、省部级以上领导批示或采纳40余项,成果转化为国家重大决策咨询、立法、教育部部令、地方重要决策咨询、立法等。遗传资源知识产权、中国双边投资条约研究等2项成果入选国家社科成果文库;近五年5项研究成果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其中浙江省哲社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合作交流
截至2021年5月,学院已与美国威廉玛丽学院(College of William & Mary)、匹兹堡大学(University of Pittsburgh)、佛蒙特法学院(Vermont Law School)、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ydney, Australia)、美国西俄勒冈大学(Western Oregon University,U.S.A.)、捷克查理大学(Charles University, Czech Republic),以及香港大学法学院等11所高校签署法学专业校际合作协议,累计有70余名师生前往多所合作大学进行访学或学术交流。
文化传统
院徽院标
形状为盾牌状,盾牌寓意宁波法学院对法律和正义的守护。主图案是獬豸。獬豸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是勇猛、公正的代名词,是司法“正大光明”“清平公正”“光明天下”的象征,同时也象征着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寓意着我们要继承发扬中国传统司法精神。最后,蓝色寓意海洋,与宁波靠海的地理位置相关联。
设计理念:既有传统色彩,又有现代的创新,富有寓意。
精神文化
院训:抱诚守真、尚法立人
抱诚守真,体现了法学院师生的整体风貌;尚法立人,体现了法学院的办学理念和特色。此院训也与宁波大学校训“实事求是,经世致用”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充分体现了法学院师生矢志不渝,坚守真诚,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
办学理念:质量第一
文化普及
法学院:“法律大篷车”
宁波大学法学院“法律大篷车”项目自1999年成立,法学院学子通过沙龙、讲座、流动诊所、模拟法庭、分发普法资料等形式,服务500余家社区学校,开展1000余件形式多样的普法援助活动,逾15000名师生群众接受普法宣传和服务。2014年曾获“全国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的荣誉称号,2015年被认定为首批宁波大学社会实践品牌项目。
现任领导
地图信息
参考资料
学院简介.宁波大学法学院.
法学院.宁波大学法学院.
学院领导.法学院.
最新修订时间:2024-05-05 10:18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