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汉合流
南京国民政府同武汉国民政府合并
1927年9月,南京国民政府武汉国民政府合并,因南京简称“宁”,武汉简称“汉”,史称宁汉合流。
发生背景
国民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内部矛盾重重,派系林立。主要有蒋介石的“宁派”,汪精卫的“汉派”和西山会议派(“沪派”)。其中,宁、汉两派各有一个中央党部和国民政府,西山会议派则有一个“中央党部”。宁、汉、沪三方都打着继承孙中山的遗志,奉行“三民主义”的旗号,为争国民党的“正统”并控制中央大权而互相角逐。
当时国民党各派的纷争,最突出的是宁汉之间的对立。汪精卫凭借自己在国民党中央的合法领导地位与蒋介石抗衡,企图以武汉派为中心统一南京的国民党中央及其政府。蒋介石则以“反共先进”自居,坚持把汪派排斥于国民党中央之外,图谋由宁方继承国民党的“正统”,统一国民党各派在自己的监护之下。尽管宁、汉、沪三个右派集团之间存在着激烈尖锐的利害冲突,但在反共问题上他们是一致性的,因此,最后合流是必然的。
多方接触
早在四一二事变前后,宁方曾与西山会议派接触,一度商谈宁、沪合作问题。沪派时以反共先进自居,与宁方搞对等合作,提出宁、沪“统一党务”的四条建议。与此同时,沪方也派专人赴汉,协商汉、沪合作问题,汉方亦表同意。但当时由于种种分歧,任何两方的合作都未能实现。
1927年6月,武汉国民政府北伐军与冯玉祥国民军会师郑州,双方在随后召开的郑州会议上,就反共的问题取得了共识。冯玉祥“力劝武汉继续北伐为重,停止宁、汉之争”,宁汉合流的趋势开始显现。此后,冯玉祥数次通电调停宁汉对峙,主倡宁汉合流。
7月12日,冯玉祥电告宁、汉两方,要求停止攻击,联合北伐。声称,“凡有碍北伐者,即是反革命”。16日,冯再电宁汉,力言“内讧妨害对外”,主张“赣、皖停止征调,共图和平”。不久,冯又提出解决宁汉对立的四项办法:(一)“武汉所定分离共产党,解除鲍罗廷职,应请明令宣示”;(二)“现双方俱觉本党须由本党同志主持”,“请即恢复旧日局面,统一中央,或按原议政府迁宁或设南京政治分会,指导东南等省党务政治”;(三)“各领袖在开封开一预备会,决定此一党潮,孰应下野?孰应继任?由中央执行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议决任免之。并即取消通缉,及开除党籍各命令”;(四)“未解决前,停止军事行动,以江西、安徽为缓冲地,仍继续北伐”。冯玉祥的调停,宁汉双方均表示接受,唯在开封开会不允。
同月18日,胡汉民、吴稚晖、钮永键等联合复冯电:一面为蒋介石辩护,一面指斥汪精卫反蒋是出于个人恩怨,把分裂的责任归之于汪精卫。此电转达汉方后,汪精卫、谭延闿、孙科、唐生智于24日电冯,提出四点声明:一、反共是汉方自己决定的,并非迫于宁方的压力;二、三月份中央迁往南京之议不变;三、召开中央会议应在首都举行;四、宁汉双方如有和平统一的办法,汉方不坚持武力解决。又称,汪与蒋只有“公愤”而无“私怨”,坚持不妥协的立场。28日,汪、唐发布《武汉国民政府宣言》,抨击蒋介石“挟持党军,遂进而挟持党部。个人独裁之结果,使国人知有蒋中正,不知有党,此实为党所不容。”强调“务使党的威权高于一切”,以党的独裁制施于全国行政之域”;要求“以党治军,使一切军人,皆在党的指导之下。其有异志者立除之”。8月3日,汪、谭、孙、唐再联合电冯,表白汉方已彻底反共,提出“商讨共党,北伐奉鲁”的口号。通电还表示,如果宁方同意,“个人问题无关重要”。同日,宁方以胡汉民、吴稚晖等人的名义电冯,告知蒋介石已赴徐州前线指挥军事,表示赞成放下党争、一致北伐的意见。
逼蒋去职
在宁汉双方渐趋接近的情况下,冯玉祥提议召开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解决争端,结束党争。6日,冯又致电蒋介石,谓:“宁、汉双方一致反共,既已志同道合,请速进行合作。”8日,蒋介石由徐州前线返抵南京,即与胡汉民,吴稚晖、钮永键、李烈钧、李宗仁等联合电冯,对汉方反共一举表示谅解。认为宁汉双方“纠纷即已消尽”,只有党务善后问题待四中全会解决。军事方面,赞成各方共同出兵“直捣幽燕”,完成“北伐”任务,并望汉方“来柄大政”,l0日,汪精卫复电李宗仁表示合作,但坚持武汉政府与中央党部为党国之正统。电曰:“武汉之中央党部及政府,实为党国之最高机关,万不能以不慊于供职之个人之故,遂并机关而否认之”。至此,宁汉基本达成“谅解”。
汪精卫集团虽然同意与宁方合作,但并未放弃承认武汉国民党中央“正统”地位以及推倒蒋介石“个人独裁”两项条件。为此,蒋介石曾多次派与汪精卫关系很深的褚民谊赴汉疏通,然毫无结果。为逼蒋下台,武汉方面兵分三路东征讨蒋。8月9日,唐生智在通电中历数蒋介石以军驭党,以党窃政,自立政府,擅开会议,屠杀异己,阻挠北伐等罪行。11日,唐又发出《为讨伐蒋中正告黄埔同学》。与此同时,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等许多部队也发表了讨蒋通电。唐生智甚至派其第八军副军长叶琪游说李宗仁一致倒蒋,并通过蒋百里的关系与孙传芳商妥,拟将蒋介石之嫡系部队压缩在京、沪、杭三角地带加以解决。武汉方面的反蒋声浪大有“势难甘休”之势。
这时,南京方面蒋介石与桂系以及何应钦的矛盾也进一步激化。蒋介石只得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于8月13日发表辞职声明,提出“宁汉合作”、“反共”、“北伐”所谓三项希望,宣告下野。随后,支持蒋介石的胡汉民、吴稚晖、李石曾、张静江、蔡元培等也宣布辞职,先后离宁赴沪。
同流合污
蒋介石的去职,扫除了宁、汉合作道路上的一大障碍。桂系大权在握,加速宁汉合流的进程。蒋下野的当天,李宗仁、白崇禧致电武汉,希望“武汉政府赶快迁到南京去”。次日,白等又电汪精卫、谭延闿,称:蒋的总司令职权已交军委会接收,原来双方争执不下的问题都好解决,并建议汉方派代表到九江协商宁、汉合作问题。汉方应允。
19日,武汉国民党中央召开扩大会议。经过讨论,以党政名义联合发表声明如下:“四月中旬,蒋介石等在南京自立中央、党部及国民政府,陷本党于分裂。今蒋解除兵柄,听命于党。李宗仁等复请中央党部及国民政府迁都南京,兹经中执会扩大会议议决,即日迁都南京”。同时提出:“铲除一切封建思想,铲除一切地盘观念,束身于军纪,尤东身于党纪”。汪精卫企图以党的化身和正确的代表自居,在宁汉合作中占据优势地位。
8月20日,汪精卫、谭延闿、唐生智、孙科、程潜、顾孟余等汉方委员前往庐山,与宁方代表胡宗铎面商,并电请李宗仁、白崇禧、何应钦对孙传芳作战,虽明知汪精卫等自居于合法冯玉祥也派刘骥与会。
你争我夺
在8月22日至23日的庐山会议上,李宗仁代表宁方“欢迎诸同志东下,共商大计”他认为武汉反共之后,“双方最大的隔阂已除”,会议决定:第一,武汉政府于九月三日以前迁往南京,与南京政府合并。武汉改设政治分会。推派谭延闿,孙科先期赴宁,部署迁宁事宜;第二,武汉东征军,以程潜的第六军开赴南京以西,协助第七军作战;唐生智部江左、江右两军向皖北出击,会同宁方军队先肃清津浦南段的孙鲁军,然后合力进攻山东。庐山会议由于宁方让步,双方妥协成功。但这只是宁方的权宜之计。
谭延闿、孙科至南京后,即不再听命于汪精卫。他们在宁方的策动下,出面撮合各方势力,拼凑国民党中央领导机构。9月5日,谭、孙专程赴沪与胡汉民、吴稚晖、张静江等五委员商谈弃嫌合作的问题,并邀请他们参加四中全会,但遭胡汉民拒绝。
6日,汪精卫同汉方代表朱培德、顾孟余、陈公博、徐谦等到达南京。此后,汪极力运用政治手段统一国民党各方势力,进行政治分赃。为与宁方作进一步的争夺,汪、唐即使是在刚刚结束的与北洋军阀的作战中也并未用心,而是着意经营自己的根据地。宁方的李宗仁、何应钦在龙谭大捷后也无意北进,一味积极扩军,以准备继续与武汉争雄。由此可见,宁汉合流刚刚拉开序幕却已潜伏着分裂的危机。
在宁汉合流的过程中,为争取胡汉民的配合,汪精卫决定亲自赴沪与胡面商。9月11日至13日,宁、汉、沪三方代表在上海召开淡话会,商讨党务及宁、汉政府合作改组办法。汪本拟在沪召开二届四中全会预备会,但胡汉民、吴稚晖以反共“先进”的身份,反对汪以“正统”自居,借口武汉“清共”无诚意,不与汪会面。西山会议派更以反共“先进之先进”的资格,强调必须重新占有国民党的重要席位,高喊汪精卫必须下野的论调。在桂系指使下,由孙科提议,决定成立国民党中央特别委员会作为中央临时机构,特委会由宁、汉、沪三方共同推定若干人组成,行使中央执行委员会全部职权,并筹备召开国民党“三大”。这样,汪精卫企图操纵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的计划落空。汪不得不以“防范共产党过于迟缓”为山,通电下野,自请处分。至此,蒋、汪两败俱伤,桂系联合西山会议派及原为汉方的谭延闿、孙科、程潜等,控制了南京政权。
16日,国民党中央特别委员会在南京正式成立。宁、汉、沪三方各推委员6人,共推委员14人,共计32人组成,包括未出席会议的汪精卫、蒋介石和胡汉民。同时,改组国民政府和军事委员会,推丁惟汾等47人为国民政府委员,蒋介石等67人为军事委员会委员。17日,发表《中国国民党特别委员会宣言》和《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宣言》,宣告国民党“统一”完成。
宁、汉、沪三派合一的特委会是在继续“清共”的共同目标下拼凑而成的。由于政治分赃不均,形式上虽使国民党“统一”起来,实际上并没有也不可能解决国民党各派的矛盾和争斗。不久,宁汉合作就为新的分裂所替代。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18 18:12
目录
概述
发生背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