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府志》刻印于清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全书共22卷,分别记述了政治,地理,文化,人物,经济,历史等多方面的内容,虽大多只是平实的记叙,但读来却精彩纷呈。其中尤以记述皇帝诏书、碑文等事的《卷一·恩纶纪》,记述地理环境和经济的《卷二、三、四·地理》、《卷七·田赋》、《卷八·源流》,以及记述著名人物的卷十三~十五等最有文献参考价值。
明代以前宁夏没有本地专志。明代277年间,宁夏先后刻印过4种方志:宣德《宁夏志》2卷、弘治和嘉靖两种《
宁夏新志》各8卷,以及万历《朔方新志》5卷(明代宁夏镇下属各军事卫所均未修志)。其中最后的一部《朔方新志》修成于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刻印于公元1617年),下距《府志》已经166年了。严格地说,在这166年间宁夏并未纂修过一部府一级的方志。此后宁夏虽有《朔方广武志》2卷和《中卫县志》10卷,先后于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和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刻印成书,但它们都不是县级以上的方志。
清代记述宁夏府全境的志书,《府志》之外仅有《银川小志》一种。这是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宁夏知府赵本植的家塾教师
汪绎辰摘抄宁夏旧志而成,不分卷,约6万字。但这书毕竟只是作者一人在一年之中“旅邸无聊,忧伤感喟中粗成”,距离方志要求甚远。书中除作者自序外。没有序跋,更未刻印,此后200多年间一直被束之高阁。直至近年宁夏图书馆依据南京图书馆所藏的此书稿本油印多部,才逐渐流传。
“阅岁始得脱稿。捐资立局,又八月告成。”张金城的序写于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孟秋,即是《府志》刻印成书之时。全书22卷,外加卷首1卷,共23卷(恰是前述明代宁夏4种方志卷数的总和),约50万字。
“纪载则以本朝为重”,这是《府志》的一个重要特点和长处。书中所收录的大量当时的现实资料,为读者勾划出所谓乾隆盛世时宁夏社会的轮廓,其中有关各种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状况的记载,特别值得重视。
章学诚说过:“方志乃一方之全史”。《府志》正是如此,特别是书中的人物、艺文和地理三项,包含大量本地社会的和自然的科学资料。地方志收录有关文献,可以同本地史志互相资证,历来为方志学家所重视。《府志》设“艺文”4卷(卷18至卷21),收录文章90篇、诗256首,总篇幅相当于全书的1/3。其中清代诗文超过一半。
《府志》从文字内容到书版形式处处表现出对清朝皇帝的顶礼膜拜。并且,《府志》鄙视劳动人民,歧视少数民族,仇视农民起义。如说“农民气习大概愚鲁居多”,在少数民族的名称上加犬字偏旁等。其还集中宣扬儒家理学教条,突出地宣扬忠孝节义等禁锢群众身心、维护皇权统治的封建伦理道德,甚至表扬吮疮、尝矢、割股、毁容以及殉葬等行为,并收录了395名妇女的节孝贞烈事迹,其中清代的占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