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国山核桃
安徽省宁国市特产
宁国山核桃,安徽省宁国市特产,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产品特点
宁国山核桃粒大壳薄,籽粒均匀,核仁肥厚,经传统工艺加工后,果仁清脆可口。平均出仁率45.3%至55.2%,其中干果千粒重在3500克以上的占总量的73.4%;干仁含油率达69.8至74.01%。其油酸值低(0.437至0.607),碘值高(94.21至158.10),油酸、亚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占88.38至95.78%。果仁含有9%左右的蛋白质和17种氨基酸。氨基酸总量达到29590毫克/100千克,含有20种矿物元素,含量最多的为K(钾)、Ca(钙)、M(镁),含量分别达到3991.30毫克/千克,3760.10毫克/千克,1580.70毫克/千克。
历史渊源
据化石资料研究,远在4000万-2500万年前的宁国市就有山核桃分布。
明嘉靖二十八年间《宁国县志》即有记载:宁国山多,产山核桃,初生未去皮似桃,故名。
产地环境
宁国山核桃生产区域为天目山北麓乡村,以南极乡为最,其次有万家、庄村、胡乐等乡镇,分布范围达20个乡镇,海拔100-700米范围内。高产林多分布于山的中下部300-700米之间。分布区内山势雄伟峻拔,沟壑交错,地形复杂,具有温暖润润、直射光照较弱,散射光照较强,夏天酷暑,冬天严寒,昼夜温差大等典型的山区小气候条件。有利于耐阴性树种山核桃的生长发育和果实生长及营养物质的积累。同时,宁国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雨热共济,光温周期、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符合山核桃气候条件的要求。宁国山核桃分布区优越的土壤条件和植被条件,为宁国山核桃的优良品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生产情况
截至2017年底,宁国市有山核桃37万亩,从事山核桃加工的企业50余家,总产量6000吨。
产品荣誉
2005年3月,宁国山核桃成功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
2020年2月26日,安徽省宁国市宁国山核桃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被认定为第三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地理标志
地域保护范围
宁国山核桃原产地域范围以安徽省宁国市人民政府《关于要求将宁国山核桃列入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的请示》(政函[2003] 148号)提出的地域范围为准,为安徽省宁国市南极乡、万家乡、甲路镇、胡乐镇、宁墩镇、中溪镇、云梯乡、霞西镇、方塘乡、仙霞乡等10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质量技术要求
品种
山核桃(Carya cathayensis sarg.)。
栽培管理
环境条件:原产地域保护范围内海拔100米至700米的中低山,山脚的避风区,丘陵、低山地区,坡耕地。
苗木繁育:采取优良母树穗条或种子进行嫁接或有性繁育。
管理技术:模拟原生或半原生状态,山顶保留原生植被,采用带状或块状整地,定植穴50×50×50厘米,春季植苗造林,初植密度300至375株/公顷。提倡块状混交。幼林抚育采取除草松土、清理杂灌、造林补植、林地间种、施肥等措施,成林加强土壤、肥水、花果、树体管理和加强病虫害预测预报及病害防治。
采收:白露以后,山核桃外果皮变黄褐色,果实开始脱落时采收。
加工工艺:山核桃果加工工艺:采摘―去外果皮―筛选―晾晒或烘干―蒸煮―配料―炒制―形成系列产品;山核桃仁加工工艺:采摘―去外果皮―筛选―破壳―取仁―脱涩―配料―分级―检测―包装。
专用标志使用
在宁国山核桃原产地域范围内的生产者,如使用“原产地域产品专用标志”,须向设在当地质量技术监督局的宁国山核桃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申报机构提出申请,经初审合格,由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后,方可使用宁国山核桃“原产地域产品专用标志”。
地图信息
参考资料
宁国山核桃.中国农业信息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3-03-13 03:59
目录
概述
产品特点
历史渊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