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智耀,字显达,中兴府(今宁夏银川)人。高家世代在西夏做官。高智耀的曾祖父高逸担任过西夏
大都督府尹,人称“高令公”。应天四年(1209年),在抵抗蒙古军队入侵的战斗中任副元帅,最后战败被俘,不屈而死。他的祖父
高良惠,官至
右丞相。高智耀本人曾担任过判官,在夏国被蒙古军灭亡前一年高中进士,但当时“见国事殷,不愿受职”。西夏亡国以后,高智耀隐居于
贺兰山中。
元太宗窝阔台在位时(1229~1241年),曾访求西夏故家子孙中的人才,大家一致推荐高智耀。太宗派人找到了他,并立即召见他。经过面试,皇上比较满意,准备委以重任,而他向皇帝提出的“请用儒士,蠲免其
徭役”的建议却没有被采用。鉴于这种情况,他不愿只图个人做官,不顾天下的读书人,所以就谢绝了任用,回到故里。这时,皇子
阔端镇守西夏故地,在境内大量征用儒生为
站户,强迫读书人去服劳役。高智耀感到非常痛心,就毅然专程来到
西凉(今甘肃武威)藩王府去见阔端,请求他按照西夏国的旧例,免除儒生们的徭役。阔端听从了他的请求,免除了西夏故地儒生的力役。
宪宗蒙哥继位后,高智耀又进一步建议免除全国儒生的
徭役。他对宪宗说:“儒生所学尧、舜、禹、汤、文、武之道,自古有国家者,用之则治,不用则否,养成其材,将以资其用也。宜蠲免徭役以教育之。”宪宗问:“儒家何如巫医?”他回答说:“儒以纲常治天下,岂方技所得比?”宪宗很满意的说:“善。前此未有以是告朕者。”于是就下令免除国内儒户的一切徭役。
元世祖
忽必烈早就对高智耀的才学有所闻,继承帝位后,马上召见了他。高智耀在世祖面前,再三强调
儒术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性,经过反复辩论,忽必烈被说服,高智耀也当上了专管全国儒户的官员。忽必烈指示朝廷专门给高智耀铸刻了印章,今后凡是免役儒户,一律由他发给加印的公文为凭据。
高智耀上任后,在全国各州县巡视,发现元朝在攻占淮、蜀等地以后,把那里的儒士与同其他人同等对待,都被抓起来,强制他们充当“
驱口”(即失去人身自由,被分配服劳役,或给蒙古贵族充当使役的人)。他愤怒的向忽必烈上奏:“以儒为驱,古无有也。陛下方以道为治,宜除之。”
忽必烈也接受了他的意见,并授高智耀为
翰林学士,让他到各地去负责督促检查对知识分子的甄别工作。高智耀不辞辛劳巡行各地,逐地逐人进行复查,很快就释放沦为“驱口”的儒生三四千人。一些蒙古大臣认为,释放这么多的人过于滥了,向朝廷告了高智耀的状。元世祖一时听信,召见高智耀并责问他。高智耀辩解说:“士,犹如黄金,金的成色有浅有深,不能因为成色浅就说它不是黄金也。金色有浅深,谓之非金不可;才艺有深浅,谓之非士亦不可。”忽必烈听后,不仅没有怪罪他,反而更为宠信。
至元五年(1268年),高智耀又上奏忽必烈,建议设立监察机关。他说:“国初
庶政草创,纲纪未张,宜仿前代,置
御史台以纠肃官常。”朝廷很快采纳了他的建议,增设了御史台监察机构。后来,高智耀还出任过西夏中兴等路提刑
按察使。
至元七年(1270年),高智耀奉诏查禁僧人侵占民田事宜,由于他本人信佛敬僧,所以在处置违法僧人时下不了手,办理不妥善,结果自己也被弹劾。不久西北藩王府乘机派人到朝廷,询问为什么要在各地行使高智耀制定的汉人法律?世祖召高智耀进京,要他当面向藩府作出解释。高智耀立即启程进京,但行至上都(今内蒙古
正蓝旗东)病死于途中。朝廷赠崇文赞治功臣、
金紫光禄大夫、司徒、
柱国,追封为
宁国公,谥“文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