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是唐代诗人
韩愈创作的一首
五言排律。这首诗借咏神话,赞美一种不畏艰险、立志复仇、终生不渝的坚毅精神。作者特别强调
精卫的复仇行为,寄托了他自己刚烈无畏的品德。作品出于古而入于今,立意高远,感情鲜明。
唐宪宗元和五年(810年),省试(礼部试)为进士出的诗题为《精卫衔石填海》。当时韩愈为河南令,听说了试题名,有所感,仿效作了此诗。
前六句,勾勒出一个生动感人的偿冤报仇的小鸟形象。前四句,从正面破题。虽未直接点破“精卫”二字,但“偿冤”一词已暗示之。“山石细”、“海波平”二词运用对比手法,表现出了“精卫”的雄心壮志和坚强的意志。五六两句描写了精卫填海的失败。特别是用“抱寸诚”、“衔细石”,与“心望海波平”的宏愿进行反差极大的对比,充分显示精卫鸟的心诚志坚;用“渺渺”、“区区”等叠词,与“功难见”、“命已轻”配搭,表达出对精卫鸟命运的无限同情。
后六句,“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一句,是全诗主旨。从七八两句起,作者开始抒发议论,运用对比手法,表达了作者个人的见解。“专精”二字是作者赋予精卫鸟的人格化的精神品质。“人皆讥造次”,大致是指文人学士在对待精卫填海这件事上,纷纷祖述陶渊明的“徒设在昔心,良晨讵可待”的无为、无奈的观点。“我独”二字,表达了作者傲然不屈于俗见的鲜明态度。“赏专精”,是他立论的依据,后四句围绕“赏专精”论点,充分展开议论。最后两句作者以“精卫”与刺客相类,且应人传的观点再次表达了对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精神品质的褒扬与欣赏。
全诗以理入诗,具有滔滔不绝的雄辩力,作者着力弘扬了一种精诚奋斗的精神,思想上更具积极意义。此诗完全跳出试律窠臼,多称之。但关键在于作者当时不是进士身份,无汲汲于等第之心,故能格高品逸,写得气势磅礴,雄浑严整,而其情哀切动人,是韩愈心志之自然吐露。
程学恂:此亦公所谓无学而能者。然是写意,不与工帖括者相角胜也。
毛奇龄:集题上有“学诸进士作”,则此是试题,非试帖也,然《诗类》载此作省试诗。(波平)承得明白。(已轻)疏率矣。(专精)出题字,劣,且与“抱寸诚”犯。(“此生”句)休无日,言无日休也。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盂县附近)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德宗贞元八年(792)进士,任监察御史、刑部侍郎等职,因谏宪宗李纯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后官至吏部侍郎。卒谥文,世称韩文公。他和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是
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雄健散文化,力求新奇,有时流于险怪晦涩。有《昌黎先生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