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美育
教育方法
学校美育是指根据学校教育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实施审美教育的活动。其任务是传授美学知识,培养审美观念和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内容包括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实施途径有音乐、美术、美学、文学(包括中小学语文学科的文学作品)等学科的教学及相应的课外活动,其他各科教学和各项教育工作中指导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活动,教师为人师表的榜样,好的校风,美的校园等。渗透于教育、教学、管理等各项工作中。
历史发展
从中国美育百年的历史来看,美育一直处在教育的边缘,是五育中最薄弱的环节,没有形成系统、完善的美育方法。学校几乎所有的课程都关涉美育,都可以引发学生的审美体验,陶冶学生情操,但大多数科目和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都不是美育,在课程目标定位和表述上美育目标一般不单独列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学校美育工作,把学校美育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国务院发布的第一个学校美育文件,对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做出全面部署。
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对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进行总体部署,对学校美育工作进行再认识、再深化、再设计、再推进。
教育部针对大中小学各学段,研制出台系列改革文件,着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推动将美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印发《关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重要回信精神的通知》,对教育系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作出安排。印发《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对新时代高校美育改革发展提出明确要求。印发《学校体育美育兼职教师管理办法》,破解美育教师紧缺难题。印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的通知》,探索建立高校支持中小学美育协同发展机制。印发《教育部关于在全国中小学开展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创建活动的通知》《教育部关于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的通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为学校美育政策体系构建了“四梁八柱”,制度建设更加完善。
2023年12月,教育部发文《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通知决定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
通知要求:
1.建设一批学校美育名师工作室,培育一批国家级示范性学生艺术团,涌现一批美育特色鲜明的示范区示范校。再用三到五年时间,优质均衡的美育更加普及,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普遍提高,教师美育素养显著提升,学校美育氛围更加浓厚,学校美育工作体制机制更加健全,成效明显增强。通过持续努力,推动形成全覆盖、多样化、高质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
2.建设国家、省、市、县各级学校美育名师工作室,构建名师和骨干教师学习成长共同体。加强美育科学研究,进一步发挥全国高校和中小学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建设一批美育高端智库和高水平研究平台。鼓励改革和创新教师评价办法,激发美育教师工作积极性。
3.实施学校美育工作自评和年度报告制度,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美育评价制度。
4.各地教育部门要将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完善制度保障,制定细化实施方案,狠抓工作落实。
5.各地要加大投入力度支持学校美育工作,统筹相关经费保障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实施。鼓励高校单独设立美育专项经费,中小学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多措并举保障学校美育综合改革。
6.各地各校要不断探索创新深化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有效途径,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广泛凝聚社会共识,营造共同关注和支持学校美育的良好环境和浓厚氛围。
主要特点
(1)计划性。学校根据培养人才的要求,按照教育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美育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接受训练,从而保证培养人才的规格。
(2)循序渐进性。所谓循序渐进,就是要求按照科学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美育活动。不仅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美育的要求和内容是分层次有计划来安排的,即使是每一门课、每一个专题、每一项审美实践活动,也都应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组织教学,做到连贯、完整、系统。
(3)科学性。科学性是学校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学校美育的基本要求。教师的讲授必须严格地符合科学的结论,不能随心所欲、我行我素。什么美,什么不美,为什么美,为什么不美,都应作出科学的解释。学校还要教育学生树立进步的、健康的审美理想,掌握正确的审美标准,使学生准确地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
(4)集中性。由于学校是专门培养人才的场所,具有集中的审美教育环境,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接受美育的机会,而且能推动学生情感活动的自由扩展,使之在审美感受中引起强烈的情感体验。
建设成果
教学成效
实现学校教育目的的核心途径是课程,美育不进入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实施起来就很困难。而通过其他课程实施美育或者通过学科课程渗透实施美育,一直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实际上,美育实施关涉社会大环境,社会、家庭和学校三个方面都有责任去实施它。
美育课程建设稳步推进。引导各地各校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完善管理机制,提高美育课程开课率。义务教育阶段,大部分省(区、市)义务教育阶段都能按照国家课程设置方案保证音乐、美术课程总量不低于总课时的9%;高中教育阶段,全国93.2%的学校能够开设6个学分的艺术类必修课程;全国80.7%的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将艺术课程纳入公共基础必修课,并保证72学时;全国87.6%的高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公共艺术课程。
美育课程资源日益丰富。各地各校不断强化美育育人目标,完善美育课程体系,丰富美育课程内容,深化美育教学改革。各地各校开发利用当地民族民间美育资源,丰富美育课程内容,构架以审美和人文素养为核心的美育课程体系,在中小学增设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等课程。
美育受惠群体不断扩大。近87%的学生在中小学接受了艺术教育,65%的学生参与了的艺术社团或兴趣小组,学习掌握了艺术特长。2019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艺术学习质量监测结果显示,78.5%的四年级和77.2%的八年级学生演唱能力达到中等及以上水平,91.5%的四年级和65.8%的八年级学生绘画创作与表达能力达到中等及以上水平。八成以上学生喜欢艺术课和艺术教师。
资源保障
一是美育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明显。指导各地通过公开招聘、特岗计划、免费师范生培养、全科教师培养、兼职教师等措施,破解中小学美育教师紧缺问题。实施“美育浸润行动计划”,首批支持20所高校对口支持18个省(区、市)的农村中小学校,在美育课程教学、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提供持续、稳定、有效的精准帮扶和志愿服务。据统计,全国义务教育阶段美育教师人数由2015年的59.9万人增加到2019年的74.8万人,四年来增加14.9万人,平均增速为5.7%。美育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由2015年的6.5%提高到2019年的7.5%,提升了1个百分点。
二是美育器材配置、场地设施条件大幅改善。各地将美育教学器材配备纳入全面改薄项目统一推进,全国中小学艺术专用教室的配备率大幅度提高,艺术教学器材与课外活动场地的条件得到明显改善。2019年全国小学艺术器材达标率达95.07%,初中达标率达96.12%,高中达标率达93.26%,十年间分别增长了50.2%、36.76%和17.85%,特别是近五年分别增长了36.60%、20.16%和8.67%。
三是设施设备标准日益完善。印发《义务教育音乐、美术教学器材配备标准》,研制《普通高中音乐、美术教学器材配备标准》《义务教育学校音乐、美术教室建设与装备规范》,推动将高校艺术场馆建设情况纳入高校教育发展统计数据。
项目成果
一是持续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组织优秀经典剧目演出、专家讲学、作品展览等美育实践活动15000余场,惠及全国2000余所高校的千万学生,成为引领广大青年学生领略艺术经典、塑造健全人格的知名美育品牌。
二是深入推进全国大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坚持育人宗旨、坚持面向人人,强化完善学校开展活动、省级开展交流、全国现场展演的三阶段推进模式,扩大活动参与面和普及面,中小学校参与面达到85%,高校参与面达到90%,形成“校校有活动、人人都参加”的局面,成为各地推进美育工作的常态机制和重要抓手。
三是开展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和基地创建活动,在全国中小学和高校建设了1500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和106个传承基地,按照课程建设、社团建设、工作坊建设、科学研究、辐射带动、展示交流等六个维度扎实推进,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生心田。
四是开展传承的力量——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展示,通过全媒体向社会展现学校体育美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成果。
五是创新举办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和教师基本功展示,抓好美育教师源头培养,“倒逼”高师教学改革,为基础教育培养了一批专业基础扎实、勇于创新教学、善于综合育人的美育教师。各地各校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开创了学校美育“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生动局面。
制度保障
一是完善中央部门和地方政府协同推进学校美育改革发展的联动机制。指导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都印发了省级层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的实施意见,创造性地与31个省(区、市)人民政府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签署了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备忘录,指导各地贯彻落实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备忘录,科学制定学校美育改革发展规划,出台政策措施。
二是完善学校美育评价机制。将美育纳入《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推动将美育工作与效果作为高校办学评价的重要指标,纳入高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和“双一流”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将中小学校美育工作纳入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检测体系和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实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自评和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发展年度报告制度,启动并稳步推进美育中考改革试点。
三是完善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协同育人机制。建设184个农村艺术教育实验县,推动高校和社会力量参与中小学美育发展,联合文化部门探索组建美育教学联盟、文艺工作者援教联盟。这些机制的建立进一步激发了“师生家校社”五大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为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增添了内生动力。
发展现状
国家重视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发展,落实美育成为重要环节。调研发现,尽管城市和农村艺术教师都认为美育融入义务教育课堂迫在眉睫,但对于美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参与积极性感知仍存在差异。具体来看,与城市相比,乡村地区美育仍然存在以下短板:
教育资源相对匮乏、重视程度不高,是乡村学校美育的主要痛点。在国家的政策引导下,我国美育工作逐渐向好,但城乡发展不平衡现象仍然存在。一是乡村专职艺术教师数量仍存在不足。调研发现,受访乡村教师所在学校中,全科类教师及兼职教师教授艺术课程的比例近60%,在一些乡村中小学校中,艺术课程只能由语文、数学等主课老师担任,出现美育教师身兼数职的现象。二是农村中小学艺术课程开展受限。受访教师中,19.1%的教师提到自己所在的学校因为缺少艺术教师,较少甚至不开设艺术课程,64.86%的农村教师提到学校内艺术课程出现被占用的情况。河北省迁安市太平庄镇尚庄小学的李老师说:“主课老师也不想占用艺术课,但是音乐老师数量不足,学生们很少能上到音乐课。”三是课外艺术活动开展情况有待提升。45.4%的教师表示学校开展课外艺术活动的次数较少,除师资不足的原因之外,一些家长认为艺术活动“费时费钱”,对于学生参与课外艺术活动的兴趣不高,没有给予足够的支持。四是教材和教具等配套工具缺乏。71.2%以上的教师表示自己所在学校的教材及教具配置数量不足。有的教师反映:“上音乐课的时候只能两个学生共用一本书”。
乡村地区艺术教师专业水平相对较低,对于美育概念认识不足。受访农村教师中,近10%的教师学历在专科及以下,教师学历水平与城市教师存在显著差异;在教师能力方面,30.42%的教师认为自身能力欠缺,同时,非艺术类教师任职艺术课程的占比为37.2%。其他学科教师担任艺术类教师时,上课时照本宣科现象较为普遍,教学内容单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参与艺术课程和活动的积极性。对于美育的认知方面,超过21%的教师对于美育融入艺术课程的态度不明确,部分教师对于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关注不足。59.1%的教师对于艺术新课标的了解程度为一般及以下,尚未明确掌握新课标中对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
乡村地区学生对于美育理解不足,接受美育的积极性不高。调研中,27.1%的乡村地区学生对于义务教育阶段通识艺术课程的开展表示兴趣不高,且对于艺术课程的内容及习得结果的评价一般。一方面,农村中小学生艺术知识基础薄、接受浅,加之对于艺术内容不重视,认为音乐课、美术课等艺术课程“耽误学习时间”,对于学习艺术、体验美感的态度不积极。尚庄小学的李老师表示,由于艺术基础相对薄弱,很多市区小学生眼中的基础乐理知识,对于农村学生来说理解较为困难,因此课程进度比较缓慢,学生只能慢慢接受。另一方面,对于课外艺术活动,31.5%的学生表示参与课外艺术活动的兴趣不高,38.5%的学生较少参加甚至没有参加过课外艺术兴趣爱好活动。
教材内容中的美育目标尚不清晰,理论与实践难以匹配。义务教育过程中的教材内容设置是影响学生接受美育的重要因素,现有教材对于美育的要求以及具体美育评审指标尚不清晰,内容设置偏于主观,在艺术课堂落实美育过程中,很多教师也感受到教材与实操之间融合的困难。宁波大学青藤书院音乐教师高懿所执教的年级涵盖小学与初中,她在跨年级教学过程中会同时教授不同年级的音乐课程:“目前义务教育阶段艺术课程教材内容存在一些不足。一方面是教材内容相对单一,主要围绕传统艺术技能进行编写,缺乏对于现代艺术、跨界艺术的介绍和探索。另一方面是教材的难度设置不合理,一些内容过于简单,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而另一些内容又过于复杂,学生难以掌握。再者,教材缺乏实践活动和创意培养环节,难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此外,教材内容更新慢,无法与现实社会的发展需求相适应。”
美育的社会支持度有待提高。家庭、学校、社会对于美育的态度,是影响学生接受美育的重要因素。调查显示,75.38%的受访教师认为社会及学生家长对于美育的重视程度偏低,投入力度小,在一定程度上给艺术课程开展带来困难和阻碍。庞申老师所在的学校除了正常的音乐学科课程以外,还开设了合唱、青瓷瓯乐、口风琴社团,但社团活动开展并不顺利,重要原因之一是资金不足。“乡镇学校对于美育的预算有限,往往会优先考虑语文、数学等主科的资金分配,限制了美育社团活动的开展。乡村地区学生的家长对于美育的重要性和价值缺乏足够的认识,很多人认为艺术课程对于学生的成长无足轻重,大部分家长不愿意为学生的美育提供支持。”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8 09:02
目录
概述
历史发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