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古编》原本为上、下两卷,今合为一卷。成书于大德庚子(1300)年。由《三十五举》、《合用文集品目》和《附录》等三部分所组成,叙述篆隶书体的演变及篆刻的章法与刀法等有关知识,是我国第一部专门研究印学的著作。
吾丘衍(1272—1311),元代篆刻家。一作
吾衍,清初避孔丘讳,作吾邱衍,字子行,号贞白,又号竹房、竹素,别署真白居士、布衣道士,世称贞白先生,太末(今浙江龙游)人,寓居杭州。嗜古学,通经史百家言,工篆隶,谙音律,著有《周秦石刻释音》、《
闲居录》、《竹素山房诗集》、《学古编》等。《学古编》成书于大德庚子(13OO)年,卷一为《三十五举》,次载《合用文籍品目》,尾系附录。《三十五举》为此书主体,阐述篆隶演变及篆刻知识,甚多创获,故后人往往直呼该书为《三十五举》。
首列《三十五举》,依次阐述篆学及印学的各种常识。它是《学古编》的核心,因此,后人亦有以《三十五举》作为《学古编》的代名词。其中“一举”至“十八举”叙述篆、隶书体的源流和分类。详细分析篆法的宜忌,介绍篆体的特征,揭示了篆书的妙,并指出“隶书人谓宜匾,殊不知妙不匾”,“汉有摹印篆其法,只是方正篆法与隶相通”,分析了篆隶之间在印学上的相互关系。“十九举”至“三十五举”则是有关朱白文印章之结构和布局的论述。如介绍“白文印皆用汉篆平方正直,字可圆,纵有斜笔,亦当取巧写过”;三“右一边一字,左一边两字者,以两字处与为一字处相等,不可两字中断,又不可十分相接”;四字印“若前二字交界略有空,后二字无空须当空一画地”;白文印“用崔子玉写张平子碑上字,及汉器上并碑盖印章等宇,最为第一”;朱文印“用杂体可太怪,择其近人情,免费词说可也”。为经验之谈。
次载《合用文集品目》,共列:一、“小篆品”五则;二、“钟鼎品”二则;三、“古文品”一则;四、“碑刻品”九则;五、“附用器”九则;六、“辨缪品”六则;七、“隶书品‘’七则;八、“字源八辩字”等八类,共四十六则,概述了篆刻学中的书文、碑刻、器版本、字体等各个方面的知识,为篆刻理论分类阐述之首创。
《学古编》提出的“篆法优先于印法”理论及其基本内容和结构形式,历来被许为印学史上最早的一部篆法与章法并举的经典著作,具有开创性意义。它对后世篆刻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具有上承秦、汉古玺,下启明、清流派的枢钮作用。故后世代有续作,如明何震有《续学古编》二卷,清姚觐元有《三十五举校勘记》,桂馥有《续三十五举》、《
再续三十五举》及《重定续三十五举》各一卷。黄子高和姚晏也分别各有《续三十五举》及《再续三十五举》等,皆各“志其始”而“续其举”,并“效其体”而“各补其所未备”。对我国印学理论体系的建立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传世有《秘笈》本、《唐宋丛书》本、《广百川学海》本、《书苑》本、《学津讨原》本、《夷门广牍》本、《说郛》本和《篆学丛书》本等,流传较广的是《美术丛书》本和西泠印社《历代印学论文选》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