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汉语
一级字,读作jiào或xué,最早见于
甲骨文,其本义是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使之觉悟,即《
说文解字》所谓的“觉悟也”,对应读音为jiào,读作xué时原本专用于表示接受教育,由此引申出互相讨论、模仿、注释、讲述、知识等含义。
汉字源流
学,会意字。在字形上,甲骨文中的“学”字是由“两只手朝下的形状(图A1,有以两手帮助、扶掖、提携、教导之意)”、“爻(图A2,古代组成“八卦”中每一个卦的长横短横,长短横互相交错成“爻”,便表示物象的变动、变化,知识无穷)”和“一间房子的侧视形(图A3,表示这房子是学习的地方)”组成。之后,在周代早期的“盂鼎”里出现的金文中的“学”字(图B)的“房子”里增加了个“子”,表示孩子们获得知识的场所是“学”(一种教育机构,即学校),表达的意思趋于具体完备。在金文的基础上,“学”字发展为的秦篆(小篆)中的“学”字(图C)、汉隶中的“学”字(图D)和楷书中的“学”字(图E)。隋代时,禅师智永所著《草书千字文》中的草书“学”字(图F)经过楷化便成了现代的简体“学”字(图G)。
在字义上,“学(jiào)”字的本义是“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使之觉悟”,即表示“进行教导”,读作xué时原本专用于表示“接受教育”,引申而指“互相讨论”、“效法,模仿”、“注释,笺疏”、“讲述,说”、“知识”等。
详细释义
(参考资料:)
古籍解释
说文解字
【第三下】【教部】
斆,觉悟也。从教,从冂。冂,尚蒙也。臼声。胡觉切。学,篆文“斆”省。
说文解字注
【卷三】【教部】
斆,觉悟也。
注:“斆”、“觉”㬪韵。《学记》曰:“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按:知不足,所谓觉悟也。《记》又曰:“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按:《兑命》上“学”字谓教,言教人乃益己之学半。教人谓之学者,学所以自觉,下之效也;教人所以觉人,上之施也。故古统谓之学也。枚颐伪《尚书·说命》上字作“斆”,下字作“学”,乃已下同《玉篇》之分别矣。
从教、冂。
注:会意。
冂,
注:逗。
尚蒙也。
注:冂下曰:“覆也。”尚童蒙,故教而觉之,此说“从冂”之意。详古之制字,作斆从教,主于觉人。秦以来去攵作“学”,主于自觉。《学记》之文,学、教分列,已与《兑命》统名为学者殊矣。
臼声。胡觉切。
注:三部。后人分别:斆,胡孝反;学,胡觉反。
学,篆文“斆”省。
注:此为篆文,则“斆”古文也,亦【丄部】之例。
康熙字典
【寅集上】【子部】学
《唐韵》:胡觉切,《集韵》、《韵会》、《正韵》:辖觉切,并音鸴。《说文》:觉悟也,本作“斆”,篆作“学”。《增韵》:受教传业曰学。朱子曰:“学之为言效也。”《诗·周颂》: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书·说命》:王人求多闻,时惟建事。学于古训,乃有获。《礼·学记》: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
又学校,庠序总名。《礼·王制》: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頖宫。
又姓。见《姓苑》。
又叶许既切,音戏。《前汉·匡张孔马叙传》:乐安裒裒,古之文学。叶下司,司音细。
又叶后教切,音效。傅毅《廸志诗》:训我嘉务,惠我博学。叶上诰。
《正字通》与“斆”别。○按:《书·说命》“惟斆学半”,“学”与“斆”别,诸家泥经传,斆或作学,合学斆为一,非。今“斆”音效,而“学校”字但作“学”,互详“【攴部】斆字”注。
方言集汇
◎ 赣语:hrok4(ghrok4) 学里
◎ 粤语:hok6
◎ 韩语:HAK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参考资料:)
书写演示
(参考资料:)
各体书法
音韵汇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