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永远是孩子》相比,《孤独的歌声》虽然不是
感人肺腑的小说,但更贴近我个人的心境。我们不一定生在扭曲的家庭中,但我们都有体验孤独的时刻。字里行间所传达的,便是孤独的歌声,或是落寞的共鸣。我本来想到一种很不乐观的结局,但又觉得天童荒太作品的结局应该是救赎的。的确,结局是颇带余音的,成年累月的积累起来的外壳,不经历一些险阻,又怎能突破孤独呢?
《孤独的歌声:日本超感犯罪心理小说》的作者独具匠心地使用两个第一人称(“我”和“俺”)与一个第三人称(“他”)来叙述故事,构思非常巧妙也非常严谨。“我”是一个深夜在24小时便利店打工,醉心于音乐创作的男青年,“俺”是一个年轻的女刑警,“他”是一个连续绑架杀害了很多年轻的单身女人的杀人狂。“俺”本来是负责侦破发生在便利店的抢劫案的,但友人的失踪使“俺”执拗地把注意力集中到本不属于“俺”职权范围的连续绑架杀人案上来,并最终抓住了“他”这个杀人狂。在侦破抢劫案和连续绑架杀人案的过程中,男青年“我”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他”为什么疯狂地绑架杀害了那么多年轻的单身女人?“俺”为什么那么坚决地要破这个案子,“我”介入破案过程是偶然的吗?隆司的母亲是个第三者,不顾情人的反对生下了隆司。她盼望儿子的出生能唤起那个有妇之夫的同情,背叛家庭与她和儿子生活在一起。但她的愿望非但没有实现,还给儿子今后的生活罩上了阴影。隆司新婚的妻子得知隆司的身世之后,迫于外界的压力,不顾隆司的苦苦哀求,断然离开了他。母亲也因为承受不住心理上的压力而自杀了。从此隆司变得神情恍惚,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他先后囚禁并虐杀了数名少女,女警察朝山风希的邻居女孩也在失踪之列。不久前那个女孩向风希暗示如果出了什么事一定去找她。一个便利店抢劫案偶然使得警方注意到当时正在购物的隆司。风希化装深夜来到隆司经常出没的便利店,被隆司当作猎物“接”回了家。
原名栗田教行,一九六〇年生于爱媛县,毕业于明治大学文学部戏剧系。以本名投稿的《白色家族》获“野性时代杂志新人文学奖”,之后便以笔名创作。代表作有《孤独的歌声》、《永远是孩子》、《漫溢之爱》等,二〇〇九年,以《哀悼人》斩获直木奖。
天童荒太善于挖掘普通生活中的恶意与温暖,能将细小的主题发挥到极致。有多部作品被改编成影视剧,由其系列长篇原作《狩猎家族》改编的同名日剧于二〇一四年七月播出,堪称叫好叫座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