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束核(solitary nucleus),孤束核系感觉神经核。此核位于
迷走神经背侧核的腹外侧,是面神经、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的感觉核,管味觉及一般内脏的感觉。孤束的神经纤维终止于孤束核,核又发出纤维,一部分上行至间脑,把内脏的冲动传至高级中枢;另一部分纤维止于脑干的运动核,完成各种内脏的反射活动。
孤束核:孤束核接受面神经、迷走神经和舌咽神经的纤维。这些纤维组成孤束。孤束核围绕在孤束周围,其上端稍高于迷走神经背核的上界,下端在闩的下方左、右汇合,形成迷走神经连合核。主要由大型细胞组成,其轴突部分上行至间脑,部分终于脊髓和脑干运动核。主要参与内脏反射,并将来自内脏的神经冲动传至神经高级中枢。
迷走神经:迷走神经为混合神经,其运动纤维起自疑核,与舌咽神经并行,穿出脑干后经颈静脉孔出颅腔,供应除软腭肌和茎咽肌以外的所有咽、喉、软腭的肌肉。感觉神经元在颈静脉孔附近的颈神经节和结神经节。颈神经节的周围支传导一部分外耳道、鼓膜和耳廓的一般感觉;中枢支入三叉神经的脑干脊髓核。结神经节的周围支传导咽、喉、气管、食管及各内脏的感觉,和咽、软腭、硬腭,会厌等部分的味觉;中枢支入弧束核。副交感神经起自第四脑室底部的迷走神经背核,布于内脏器官。
此断面是经延髓中份的横切面,这一切面比锥体交叉高,切及薄束结节。与经锥体交叉的切面相比,其薄束核、楔束核特别增大,由这两个核团发出的纤维呈弓形行向腹侧,于中央管腹侧越过正中平面至对侧,形成内侧丘系交叉,交叉至对侧的纤维则构成上行的纤维束内侧丘系,紧靠正中平面上升至丘脑;锥体束更粗大;灰质被切割,原蝶形灰质不复存在,仅保留中央管周围的中央灰质;在中央灰质中出现舌下神经核、迷走神经背核与孤束核,它们的位置是从腹内侧至背外侧的关系;三叉神经脊束核和脊束比上一切面粗大,但位置不变;网状结构占据锥体束背外侧的大部分区域。上一切面的各纤维束位置大致保持原位。
面神经是第七对脑神经,属于混合神经。在脑桥和延髓之间出脑,穿过颅底的骨管出颅后转向前,穿过腮腺交织成丛,再发出数支放射分布于面部表情肌。面神经由粗大的运动根和细小的中间神经(感觉根)组成。包含3种主要纤维成分:躯体传出纤维起于面神经核,位于脑桥中下部,其轴突支配表情肌的运动;内脏传出纤维起于脑桥泌涎核,位于脑桥下部网状结构内,属副交感节前纤维,节后纤维布于泪腺、颌下腺、舌下腺及鼻腭粘膜腺,为控制腺体分泌的神经;内脏传入纤维(味觉纤维)的胞体位于膝神经节内,周围突布于舌前2/3处及腭部的味蕾,中枢突止于孤束核。面神经控制面部表情肌的运动、唾液腺的分泌和舌前部的味觉。面神经损伤主要表现为面部表情肌瘫痪,口角歪斜,眼不能闭合,还伴有味觉和泌涎障碍等。
舌咽神经包括感觉、运动和副交感三类。感觉起源于上神经节及岩(下)神经节,其周围分布于:①舌后1/3的味蕾,传导味觉;②至咽部、软腭、舌后1/3、扁桃体、两侧腭弓、耳咽管以及鼓室,接受粘膜感觉;③至颈动脉窦和颈动脉球即窦神经(与呼吸、脉搏、血压的调节反射有关)。它们的中枢支皆终止于延髓的孤束核。运动起自疑核,分布于茎突咽肌,功能是提高咽穹窿。副交感起自下涎核,经鼓室神经、岩浅小神经,终止于耳神经节,节后纤维支配腮腺分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