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峰塔
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境内景点
孤峰塔是位于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香火街100号的一处景点。原孤峰塔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初名“文峰塔”,与北岸笔架城遥相映衬,象征常德人杰地灵,文运昌盛,后毁于战火。
历史沿革
原孤峰塔始建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初名“文峰塔”,与北岸笔架城遥相映衬,象征常德人杰地灵,文运昌盛。后毁于战火,以后又经两次修建:一次为清乾隆十一年(1746),一次为光绪八年(1882)。光绪年间修建的孤峰塔,高16米,底部直径3.5米,砖石结构,七级八面,有须弥座。塔刹为覆钵形,上置宝瓶,华盖为青瓦所覆,逐层各方有拱券门或开或闭。正南梯一级,有一门可入。塔内空圆如井,无旋梯,但攀缘可达五层。塔表素白,形质古朴。1969年被拆毁。
80年代重建孤峰塔,1988年春竣工。塔高32米,径7米,为八面七级,乳白塔身。新增琉璃黄瓦,八面风铃;内置旋梯,可以拾级而上;外环走廊,可以凭栏远眺。登斯塔也,极目楚天,心旷神怡,乡人忘返,故友流连。
2017年2月,因年久失修,常德经开区启动提质改造工程,重建孤峰塔,于2020年竣工。新塔共7层,高59米,檐径宽约18米,采用传统仿木楼阁形制,新建群楼、围廊,并增设灯光美化。
历史文化
孤峰塔最早的前身是建于唐代的楚望亭,因刘禹锡的《楚望赋》而命名。一时此亭成为德山“游观之最”,用宋绍定年间常德知府袁申儒的话说,可以“临枉渚而想朝发,望秦城(司马错古城)而慨秋绿”。后来,此亭更名“江山平原”,将“楚望”匾额移于旧亭之旁。不久,该亭再次易名“云深”,原因是“楚望亭风雨晦暝,常有白云缭绕,人多异这”(《德山志补》语)。袁申儒莅任,与太守许公共同捐资,“度地于善卷坛之西,夷坡砻石,以亭其上”,重新挂出收藏于寺庙中“楚望”旧匾。同时,在善卷坛祠前、临江迫崖处修“临睨亭”;在善卷坛和云深之间修“仰止亭”。袁申儒为此撰写了流传至今的《楚望·临睨·仰止三亭记》正式议修峰塔,始于万历三十三年(1605)。
这年夏天,湖广学政董其昌(1555~1636)来常德督学,办事完毕后,与巡道刘之龙、治中夏兆金、给事王佐和龙膺等人游览德山。诸人策马登上峰顶,议及流传已久的风水先生的话,说此地宜建一塔,可以镇守德山高厚的风土之气,沅水下游也可休浴恩泽。但是因此也有另外一说,认为从此挡住灵气,沅水下游的人不同意。所以百余年来谁也不敢冒犯下游人的众怒,没有建塔。董其昌听后赞成建塔,他说:“于兹塔也,虽惟人文,赖之巽,为春为木,长养万汇,主人长年。”巽,为八卦之一,即随风、风行;万汇,指万行茂盛。意思是说,在此建塔虽属人文景观,但守住灵气,长期均匀地随风吹拂下游,哺养万物,泽及长远。并且表示“吾当为疏为铭,且捐重赀为助”。刘之龙听后很高兴,立即表法是自己的责任。当时还议定建塔方案:“塔宜稍近水,风行水上,至文出焉。塔必倒影江流,庶濯日月之华,涵烟霞之秀”。
清乾隆时期,石塔年久失修,也山颓剥。十一年(1746),常德在府董思恭支持武陵县令运标修复石塔,很有可能重建。另外,同时进行的还在石塔旁建了一座善德书院,在城东长乐村加固了沿的江堤。三大建筑竣工,人们盛赞翁县令的功绩,“称其堤曰翁公堤,塔曰翁公塔,书院曰翁公书院”。但没有修复八方楼的记载。因为有善德书院,所以重建复八方又名“文峰塔”。清光绪八年(1882)又一次修建。
地理位置
孤峰塔坐落在与常德城隔江相望的德山孤峰岭。每当晨曦初露或夕阳西下时,红霞映照塔影于沅江,构成了一幅绚丽的画卷。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28 22:08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