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岛时期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至1941年12月
上海“孤岛”时期是一个历史名词,指1937年11月12日至1941年12月8日期间的上海。所谓“孤岛”指的是上海公共租界(不包括虹口、杨树浦两区)和法租界。
概况
1937年8月13日,蒋中正调动大约70万中国军队(包括他的大部分精锐部队),在上海附近与日军展开长达3个月的淞沪会战,虽然中国军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阵亡33万人,空军损失过半。约当时全国三分之一军队兵员),但最终实力占优势的日本军队击败了中国军队,武力占领上海除租界以外的全部地区,日人并将上海改名为大道市,取自礼运大同篇之“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抗日组织铁血锄奸团也同时针对汉奸、日军,展开一连串可歌可泣、热血澎湃的伟烈抗日战争。在淞沪会战期间,上海公共租界的北半部,即今虹口、杨浦两区作为日军防区和日本势力范围,和华界一样受到重创。上海法租界和苏州河以南的半个上海公共租界则开始了长达四年多的孤岛时期。
“孤岛”文化
当时被称为“孤岛”的上海,在政治上并不“孤”。虽然,此时已不处于中国政府和抗日力量的控制范围之内,但是,由于上海租界的控制者英、美、法诸国,与日本帝国主义因根本利益冲突,而形成的矛盾和对峙,又由于日军毕竟尚未进入租界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正利用这种特殊的社会政治现状,通过各种形式发展起来。在“孤岛”内,抗日言论未受到完全禁止,一度形成了独特的抗日“孤岛文化”。
参考资料
上海简介.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站.
最新修订时间:2025-04-01 22:53
目录
概述
概况
“孤岛”文化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