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名,为
鞘翅目,
瓢虫科。分布在广州、福建等地区。寄主昆虫有粉蚧等,主要危害柑桔等作物。
形态特征
成虫
虫体长卵形,弧形拱起,体背披灰白色毛。体长4.3-4.6毫米,体宽3.1-3.5毫米,头部除复眼黑色外全为黄色。
前胸背板及其缘折红黄色。小盾片黑色。鞘翅黑色而鞘翅末端红黄色。腹面胸部黑色,但前胸腹板黄红至红褐色,腹部黄褐色,前足粟褐色或黑褐色,中后足黑褐色。
卵
椭圆形,黄白色,长0.79毫米。
幼虫
初孵幼虫淡灰白色,约1小时后开始分泌蜡质物。幼虫被有粗长的白色蜡质物。
生活史
孟氏隐唇瓢虫经在广州及福州室内外饲育观察,一年可 完成6代,各季节由于气温的差异,其发育历期不同。
在广州室内自然条件下,饲育结果,世代最短历期为24.9大(日均温28.6℃,相对湿度92.5%),最长的历期59.2天(日均温19.6℃,相对湿度72.4%)。室外情况也类似,世代最短为25天(日均温29.8℃,相对湿度77.6%),最长相对湿度91.4天(日均温16.8℃,相对湿度59.1%)。一般在秋、冬及春末夏初,成虫寿命7个月,最长可达245天,并且在前数天仍可产卵。
越冬:福州冬季室内以幼虫居多,成虫、蛹其次,有时成虫比幼虫多,但冬季成虫死亡率较大,衰老的成虫尤甚。死亡率常达40%左右。成虫在低温期,一般躲在卷叶中隐伏不动,天气稍暖,温度达12℃以上时,成虫即开始活动取食和交尾。
习性
成虫在炎热的夏季,平均温度达31℃(相对湿度81.1%)和严寒的冬季平均温度17.7℃(相对湿度59.1%)时,则成虫不产卵或卵不能孵化。成虫如以蜜糖喂饲一个月后再给以粉蚧,仍能正常产卵孵化。因此,在介壳虫缺乏时,可用以暂时维持瓢虫生命。成虫产卵于粉蚧卵囊内或在有粉蚧分泌物粘附的枝叶上。雌虫在正常情况下1天可产卵5-6粒,多者达14粒,以温度在20℃左右产卵量最多。
卵孵化时,卵壳背面纵向开裂,虫体自头而下逐渐脱出,孵化后约1小时开始分泌蜡质物。
幼虫共4龄。老熟幼虫在叶背、卷叶中或爬至养虫笼壁化蛹。蛹藏于第四龄幼虫皮内,成虫羽化后在蛹壳内隐伏一些时候才出来活动。
主要影响
生长发育的影响
盂氏隐唇瓢虫的食性较广,能取食多种粉蚧。但取食不同种类的粉蚧,对其生长发育以至产卵量均有不同影响。经用柑桔粉蚧、可可粉蚧、红毛榴裢粉蚧、甘蔗粉蚧、长尾粉蚧等饲育幼虫结果,其中以田间采回的可可粉蚧作饲料幼虫发育较怏,性比高,成虫产卵量高。衰老的成虫转食直接由田间采回的可可粉蚧,可恢复生殖能力,并保持相当长时期的高产卵量。因此,在进行人工繁殖时,可考虑用更换饲料的方法作为复壮的措施之一。
温湿度的影响
广东的试验结果指出,发育历期长短,主要决定于温度因子。随着温度升高,发育历期缩短,以30℃(RH75-80%)条件下世代历期最短,仅需18.4天。在同一温度内,发育历期与相对湿度的关系规律不明显。但在18-2723范围 内,相对湿度增高(75-100%)对发育历期并无抑制作用。而在低湿(40-60%)条件下,发育历期较长。在30℃(RH 75-80%)的条件下,对发育最有利,而在饱和湿度中绝大部分不能完成发育(仅有一头羽化为成虫)。在30℃(RH100%)的条件下,对幼虫发育极为不利,仅有6.7%存活。在18-30℃(RH40-80%)范围内,幼虫死亡率都不大,对蛹期的影响和幼虫期相似。
孟氏隐唇瓢虫的分布
孟氏隐唇瓢虫在世界范围内的分布,主要包括我国的广东、福建、台湾,以及印度尼西亚、
菲律宾、前苏联、法国、意大利、新西兰、非洲、美国、西印度群岛、密克罗尼西亚、澳大
利亚、泰国、印度、肯尼亚、西班牙、埃及、瑞典、挪威等亚热带和热带地区。随着农药残
留问题的突出,
生物防治在害虫综合治理中占据日益重要的地位。
孟氏隐唇瓢虫作为高效天
敌的广泛应用,
使其在形态学,
生态学,
行为学和抗性以及人工饲料等方面的研究不断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