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治
汉语词语
孝治,读音xiào zhì,汉语词语,意思是以孝道治理国家,教化百姓。
解释
后用“孝治”谓以孝道治理国家,教化百姓。
出处
《孝经·孝治》:“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於公侯伯子男乎。”
东汉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天下大旱,据记载,“比年不登,百姓虚匮,京师去冬无宿雪,今春澍雨,黎民流离,困于道路”。为此,汉和帝下令臣子“廷议”政令得失。汉议郎学者杨孚在廷议时直抒己见,他认为治国治吏,当以孝为先,要求汉和帝奖励有孝行的臣民,救济孤寡贫老者。他说,西汉时候的皇帝虽主张以孝治天下,但对为父母服丧却没有一贯的制度,只有汉文帝在临终前下诏说,“令到吏民三日释服”。杨孚认为“三日释服”时间太短,不能体现对父母的孝道,也与古礼不合。他进一步以西汉末年篡政的王莽作为例子来说明孝道的重要性,说:“王莽不服母丧,天下诛之。”因此建议汉和帝下诏鼓励“中外臣民均行三年通丧”,并遵行西汉制度,要求郡国之士诵读《孝经》,朝廷根据士人的品德行为选举孝廉。
接着,敢于直言的杨孚又一针见血地指出官吏贪污的危害,“郡邑侵渔,不知纪极,货贿通于上下,治道衰矣”!因此,必须整顿吏治,要以廉洁作为考核和选拔官员的标准,“庶几克诚小民,副承天意”。这样才算得上是顺天意安民心。
汉和帝采纳了杨孚“孝治天下”的意见,下诏禁止官员仗着官威,假公济私。同时奖励有孝行的臣民,救济孤寡贫老者,“赐三老、孝悌、力田者爵三级,为父后者爵二级,穷民不能自存者,予粟”。
南朝 梁 任昉 《齐竟陵文宣王行状》:“辟玄闱阐化,寝鸣钟体国,翼亮孝治,缉熙中教。” 宋 欧阳修 《皇太后还政议合行典礼诏》:“刑於四海之风,必务先於孝治,惟是事亲之礼,盖存有国之规。”《清史稿·礼志五》:“ 顺治 十六年,左副都御史 袁懋功 请举祫祭,以彰孝治。”
参考资料
孝治.汉典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1-11-28 11:08
目录
概述
解释
出处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