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敬村(古称孝敬里)北望太行,南依沁河,自然风景秀丽,焦济、焦温高速公路贯穿于此,交通便利,赵国名将
司马昂(三国名将
司马懿为司马昂第十三代子孙)出生于此,由于司马昂特别孝敬母亲,故起名孝敬村。孝敬村是中国孝文化发源地之一。
概况
孝敬村(古称孝敬里)位于河南省博爱县城西南15公里,北望太行,南依沁河,自然风景秀丽,焦济、焦温高速公路贯串于此,交通便利,赵国名将司马卬(三国名将司马懿的第十三世祖)出生于此。由于司马卬特别孝敬母亲,故起名孝敬村。
孝敬村北临西界沟,南靠沁河大堤,东望任村、大岩,西与张村紧密相连。乡村公路四通八达,村南北主干道毕直、宽敞,直通沁河大堤。村委会、原沁河修防段、镇派出所和中小学位于主干道。东西老街4条,新阔街2条,南北街道4条。村阔占地面积480000平方米,土地实有面积3000亩,人均占有土地1亩,另有部分沁河滩地。
全村总人口3000人,均为汉族,16个村民小组。2009年全村的农业总产值1200万元,人均产值收入4000元。主要以农耕、蔬菜种植、家禽牲畜饲养为主。
这里气候温和、属暖湿带
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热量充裕、雨量充沛、无霜期较长,近50年平均气温约15度,
年平均降雨量约为580毫米。村里土地平整,属冲积洪积平缓平原,主要是沁河、丹河冲击洪击所形成的平原。以两和土、沙质粘土为主。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棉花等,蔬菜有黄瓜、西红柿、茄子、白菜、萝卜等。镇在蒋村和东王贺村设有蔬菜收购市场,年交易量5000万公斤,是豫北地区最大的绿色蔬菜交易市场,周围形成了绿色蔬菜生产基地。
村在清代就设有私塾,1952年建立小学,1969年设立中学,村里有小学一所,12个班级,约600名学生。有中学一所,15个班级,约800名中学生。有教师50名。村1962年成立公社,1964年撤销并入界沟公社,1977年又成立公社,1983年改为乡,2000年撤乡建镇。镇政府设工商税务、派出所、信用社、邮政局、卫生院、供销社等机构。2005年11月孝敬镇同界沟乡合并,保留孝敬镇的名称,但办公地点移至东界沟村。
村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就开始演
社火和京剧、豫剧,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村里有樊哙庙、舞楼、祖师爷庙等文化古迹,历史悠久。
村里自古重视文化教育,到2009年底,全村在外的公职人员有80人,在县内工作30人,县外工作50人,其中有博士、
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有北京大学硕士、学士,有留美硕士等高才生,有地县及部队师团级领导。村内近年来在从事企业、养殖、经商等方面涌现出20多名带头人,引导群众走上
农工商一体化的致富路子。全村共有汽车10辆、拖拉机5辆、机动三轮车辆、摩托车250辆。全村1963年通电,有电磨2台、机井60眼、电话150部。电视家家普及,电冰箱大部分家庭拥有,空调和有线电视已经进入农户家庭。
孝敬村乃司马故里。村中心舞楼的前身,传说乃是秦汉时期赵国名将、殷王
司马卬的出生地。孝敬村也因司马卬母慈子孝而得名。孝敬村也是三国名将司马懿的出生地。司马氏祖孙十三代居住孝敬村。
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孝敬村大力发展菜篮子工程,建有日光温室100座、
塑料大棚200座,改变了传统种植模式,全村共种植蔬菜1500亩,主要品种有西红柿、茄子、黄瓜等。
农业发展
另外,孝敬村大力发展养殖业,有养殖专业户200多户,年出栏肉牛300头,生猪2000头,肉鸡20000只,鸡蛋360吨,养殖业逐渐成为该村的支柱产业。
文化
司马卬孝敬母亲的故事被后人广为传颂。近年来,为了弘扬孝道文化,在全社会营造崇德尚孝的文化氛围,孝敬镇连年举办孝文化节主题活动,开展“好公婆、好儿媳”“十大孝星”“孝悌之星”等一系列评选,旨在通过这些活动提高孝敬镇“孝文化”
品牌影响力,进一步在博爱县形成“以德修身、以身孝亲”的良好社会风尚,为博爱县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
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