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东陵,位于
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清东陵境内,
清孝陵东0.5千米处。孝东陵初称新陵、孝惠章皇后陵,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二月,正式命名为孝东陵。孝东陵是清世祖
孝惠章皇后以及7位妃、21位福晋格格,共计29人的后妃合葬陵寝。孝东陵也是清朝营建的第一座皇后陵,为后世皇后陵的规制奠定了基础。
历史沿革
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九月,清政府将卒于当年三月的悼妃博尔济吉特氏葬在清东陵陵区范围以西的黄花山,后来又有贞妃栋鄂氏、恪妃石氏也相继葬于悼妃陵园。
孝东陵建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之前,初称“新陵”。
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因孝惠章皇后葬入称“孝惠章皇后陵”。,原悼妃陵园内的诸妃随孝惠章皇后大葬而迁入孝东陵,原妃墓葬区废弃。
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二月,正式命名为孝东陵。
建筑格局
布局
孝东陵的建筑布局从北往南依次为地宫上的宝顶,周建宝城,南建方城、明楼、石祭台。方城前神道两侧各有两纵行小宝顶,每侧14座。石祭台前为三座琉璃花门。前院正中有隆恩殿,隆恩殿前左右为东西配殿、焚帛炉。再前为隆恩门,隆恩门前为班房及东西朝房。前方马槽沟正中建三孔拱桥一座,西旁建九孔平桥一座。陵前东为神厨库,库南为井亭。孝东陵的神道与清孝陵主神道相接。
特点
和清孝陵、清景陵这两座皇帝陵的建筑相比,孝东陵裁减了神功圣德碑及大碑楼、神道石像生、龙凤门或牌楼门、神道碑及神道碑亭、二柱门等,而神厨库、朝房和守护班房、隆恩门、隆恩殿及东西配殿、三座琉璃花门、石几筵祭台等则仿拟帝陵规制。
孝东陵的方城明楼东西两侧没有设卡子墙,应该与孝东陵功能的设计思想有关,既用于世祖诸妃合葬,也要突出孝惠皇后的尊贵地位。孝东陵后寝区的宝顶布局成为清代后妃墓葬中的特例。另外,自清雍正初年正式兴建昭西陵开始,清代各皇太后陵宫前皆各有左右下马碑;昭西陵和两座定东陵还各有神道碑及碑亭。神道碑及碑亭之设关乎礼制。而下马碑可能没有那么复杂,应该是皇太后陵前的普通设施。孝东陵的情况比较特殊,在其陵宫前左右未见有下马碑,但在清乾隆三十七(1772年)年时工部奏准:“孝东陵下马碑松树一株,支架作为蟠龙松”’。这是孝东陵也有下马碑的明证。从两陵(孝东陵和清孝陵)实际位置关系来看,清孝陵的东下马碑位于孝陵陵宫前东砂脚之上、在孝东陵的石墁神道北侧,或许此下马碑在当时曾被视为孝东陵所有、或二陵共用。无论哪种情况,都说明孝东陵的从属性更强,皇太后陵还没有从对帝陵的依附关系中剥离出来。
主要建筑
陵宫外建筑
孝东陵的神道是从孝陵主神路五孔桥的北侧向东延伸出来的(起点在五孔石桥以北孝陵的东砂脚上),神道经过清孝陵内务府(西沟村)至一路三孔石拱桥到达陵宫前。神道形制、走向清楚。路心御路石基本保存完整,左侧(北、西)严重缺失,相对侧断续保存。路面砖铺装破损严重。桥前的铺墁场地保存较好,但碾压迹象清楚,局部面层墁砖有拆毁。
和帝王陵寝不同,孝东陵没有建神道碑亭,最前端的建筑是一座三孔拱桥,拱桥两侧没有设置下马石牌。石拱桥西(右)侧有平桥一座,东面限于地势则没有建对称的平桥。拱桥东侧则为神厨库院落,其中神厨和宰牲亭仅存基础,南北神库和院门经过维修保存完好。三孔拱桥后就是孝东陵的陵宫,陵宫外的东西两侧为单檐硬山顶,面阔各五间的东西朝房,虽然名字叫“朝房”,但两座建筑的实际功能从它们身后的大烟囱就能看出来,东朝房是茶膳房,负责祭祀时烹制奶茶,而西朝房则是饽饽房,负责祭祀时各种面食的制作。朝房向北,紧贴着陵宫的宫墙,是单檐卷棚顶,面阔三间的班房。它是守陵的八旗兵丁休息的场所,因此级别不高,规模也比朝房小了很多。朝房使用了级别更高的琉璃瓦装饰屋顶,班房则只是普通的布瓦。
陵宫内建筑
陵宫平面为前方后圆形,前后两进院落。陵宫中轴线上的建筑,起点就是隆恩门,隆恩门面阔五间进深两间,中为门三槽,单檐歇山顶。第一进院落的核心建筑为隆恩殿,隆恩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重檐歇山顶,前出月台,环以石栏板,隆恩殿月台上未设铜鹿、铜鹤,其上陈设铜鼎式炉二,现仅存石座。隆恩殿是祭祀活动的主要举办场所。隆恩殿两侧有单檐歇山顶五开间的东西配殿,东西两配殿南稍前各有琉璃砖面焚帛炉一座,样式为单檐歇山顶,功能则是焚化祭祀用祝文和布帛。
隆恩殿后为陵寝门,三座琉璃花门形式,穿过三座琉璃门(即陵寝门)便来到了后院(第二进院落)。后院略高于前院,其内主体建筑为方城明楼和宝城,即地宫所在地。琉璃花门内神道正中为石几筵祭台,石祭台下枋的雕刻中有八卦图神盘和太极图,具有道家的宗教文化元素。祭台后北部正中是方城明楼和宝城。孝东陵的方城明楼总体建筑样式与皇帝陵类似,其制比帝陵则规格略小,与昭西陵、泰东陵相同。方城为城台式建筑,下开券洞,方城券洞终端分出东西扒道转弯上达宝城,无月牙城之设,方城后的宝城为圆形。明楼位于方城正上方,为重檐歇山顶样式,楼体四周各开一座券洞门。楼内为石碑一通,其上为满蒙汉三种文字书写的“孝惠章皇后之陵”。孝东陵的方城两侧不建卡子墙和相应的随墙门,与其他帝后陵不同,没有界分出第三进院落。后寝部分自琉璃花门至方城明楼的神道两侧各有随葬妃嫔的小宝顶2列,南北纵向排列。其中神道东侧4座、靠近东宫墙10座,神道西侧3座、靠近西宫墙11座,总计28座。宝顶砖砌,外抹红灰,直接落于地面,没有砖石台基。各宝顶没有明显的大小差别,均呈门钉状,但向上收分明显,和景陵妃园寝及以后的妃嫔宝顶造型不尽相同,直径和高度的比例相对较小。
历史文化
相关人物
清世祖孝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1641—1717年),科尔沁贝勒绰尔济之女,
清世祖废后之从侄女。清顺治十年(1653年)八月,清世祖皇后被废。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五月,博尔济吉特氏被聘为妃,同年六月立为皇后。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正月,清世祖以侍奉太后疾不勤,诏停其宫中笺表。同年三月,清世祖遵太后旨恢复如初。清圣祖玄烨继位,尊为皇太后,居慈仁宫。圣祖奉太皇太后(
孝庄文皇后)出巡皆随行侍奉。太皇太后病重,朝夕相侍。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移居宁寿宫。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卒,终年77岁。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上谥,葬清孝陵之东,称孝东陵,祔太庙。清雍正、乾隆朝累加谥,为孝惠仁宪端懿慈淑恭安纯德顺天翼圣章皇后。
孝东陵随葬妃嫔一共28人,其中七位妃为
恭靖妃、
淑惠妃、
端顺妃、
宁悫妃、
恪妃、
贞妃、
悼妃。此外还葬有十七个格格、四个福晋,这些格格和福晋都是清世祖的嫔御。由于清初宫闱草创,典制未备,皇帝的一些侍妾也称格格、福晋。到了清朝中期,后妃制度日臻完善,后妃等级、名号、称谓上的混乱现象才得以杜绝。
学术研究
孝惠章皇后初葬时尚未有陵名,官方文献只称为“新陵”,大葬当日的《清圣祖实录》记载:“孝惠章皇后梓宫奉安新陵地宫”;在此前后其他相应的礼仪活动也都称之为“新陵”。直到十个月后的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二月,才由礼部等衙门题奏:“古来帝后有不合葬而自为陵者,俱就方位定名。今孝惠章皇后陵即在孝陵之东,不必另立陵名,臣等恭拟‘孝东陵’字样,仰候钦定””。孝东陵于是得以命名。称陵,表示帝后一体并尊。沿用帝陵名称加系方位,则申明从属关系、尊卑等序。皇太后陵不单独命名的原则已肇始于汉代,据《汉旧仪》记载:“南陵,即文帝薄太后葬之所,亦谓南霸陵”’。这是说汉薄太后近子孝文帝而葬,即以文帝霸陵参照命名。东汉时期,皇帝与嫡皇后合葬,嗣皇帝如系庶出,其本生母妃之墓可尊为“陵”,如汉和帝之母的西陵、汉安帝之母的敬北陵、汉顺帝之母的恭北陵。以帝陵名加系方位,清孝东陵的命名,很可能是借鉴了东汉追尊皇后陵命名的做法。
孝东陵始建日期和竣工日期待考。《清圣祖实录》等清代官方文献中没有孝东陵确切的始建年代,但《清圣祖实录》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十一月初六日的一条记载比较有价值:这天,清圣祖“诣暂安奉殿、孝陵行礼,奠酒举哀毕,至
仁孝皇后、孝昭皇后、孝懿皇后陵奠酒举哀。是日,上奉皇太后阅视孝陵东旁宝城”。而资料原始性更强的《康熙起居注》对于此次祭陵的记载更为详细,但却没有提到阅视陵工之事:“初六日乙巳,上诣暂安奉殿行三跪九叩头礼、三奠酒、举哀,继诣孝陵行三跪九叩头礼、三奠酒、举哀。毕,至陵三奠酒、举哀”。按照清代一般通例,以祭陵之便阅视陵工,大都是在陵墓刚刚竣工后最近的有关祭日。故从《起居注》《实录》等记载的行程可推测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十一月初应为孝东陵(至少是宝城部分)建成年代的下限,其营造年代的上限应不早于孝庄文皇后奉厝的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四月。
文物价值
其一、孝东陵的命名,涵括了后陵的地位及其与所属帝陵的关系,确立了清朝后陵的定名模式。
其二、继稍早开辟使用的景陵妃园寝之后,清政府废弃单独的清世祖原妃墓葬区,而营建孝东陵,由此进一步强化确认了清代诸妃嫔皆于所奉帝陵左右集中安葬的制度,使得明代以来的后妃埋葬形式益加规范化。
其三,孝东陵首开为皇后单独建陵之制,清朝皇帝入葬地宫后、石门即行封闭,未能与皇帝同时入葬的皇后、嗣皇帝本生母另行就近建陵,成为清朝皇家陵寝的定制。
综上,孝东陵奠定了清朝后陵的基本制度,此后各后陵营造规格虽不尽相同,但基本制度却少有突破。孝东陵其规制是后世清代后陵效法的蓝本,故孝东陵是研究清朝皇家陵寝制度的实物依据。
文物保护
机构设置
孝东陵所在的清东陵景区设有中国国家财政拨款的行政事业单位“唐山清东陵保护区管理委员会”,负责相关历史文化遗迹、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保护和管理;负责相关旅游业的统一规划、开发、建设和管理。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孝东陵,位于
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清东陵境内,清孝陵东0.5千米处。
开放时间
根据清东陵文物保护规划(2022—2035)的说明,孝东陵内部暂未对游客开放。
景区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