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谦
中国内地作家、编剧
孙谦(1920年4月4日—1996年3月5日),原名孙怀谦,出生于山西省文水县,中国内地作家、编剧。
人物经历
孙谦由于幼时家贫,只读了4年的初级小学。1937年,参加山西青年抗日决死队。1938年,在部队前锋剧社入党。1940年,孙谦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附设的部队艺术干部训练班学习。1942年,孙谦调到晋绥边区文联工作,并担任保德县三区文化部长。
1947年,孙谦被派到刚筹建的东北电影制片厂担任编剧。1948年,写出个人的第一个电影文学剧本《盐》。1949年,调往中央电影局创作室。1950年,担任剧情电影《农家乐》的编剧;同年,担任剧情电影《光荣人家》的编剧。
1951年,担任剧情电影《陕北民歌》的编剧;同年,担任剧情电影《葡萄熟了的时候》的编剧。1953年,与林杉合作担任剧情电影《丰收》的编剧。1955年,由其担任编剧的剧情电影《夏天的故事》上映。1956年,担任剧情电影《谁是凶手》的编剧,该片由方徨执导。1957年,在山西省文联从事专业创作。
1958年,担任剧情电影《谁是被抛弃的人》的编剧;同年,担任剧情电影《伤疤的故事》的编剧,该片讲述了革命好青年陈友德在复员回乡后帮助哥嫂走上正路的故事。1959年,担任战争电影《万水千山》的编剧,该片根据陈其通的同名话剧改编。1964年,编写长篇报告文学《大寨英雄谱》,该剧本于1979年搬上银幕,片名改为《泪痕》。
1976年,担任剧情电影《山花》的编剧。1985年,与马烽共同担任剧情电影《咱们的退伍兵》的编剧。1988年,与马烽合作编写电影剧本《黄土坡的婆姨们》。1992年5月,山西省人民政府授予孙谦“人民作家”奖。1993年,孙谦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1996年3月5日,孙谦因病而逝世,享年76岁。他的子女依照其遗愿,将其骨灰撒在山西省昔阳县大寨村虎头山上。
主要作品
编剧作品
文学作品
获奖记录
出版图书
人物评价
现实生活与艺术创作之间的关系是萦绕电影编剧孙谦的核心命题,他一直没有停止过对这个问题的反思,每一次反思都会影响他的创作。孙谦的编剧人生,是一个探究现实生活本质、寻求艺术创作真谛的过程。他的“生活方式、衣着打扮、说话习惯,给人的印象从来就是个地道的农民”,对他来说,生活与创作无法截然分开,编剧、农民儿子与党的文艺工作者的身份兼具,他也由此形成了自己的创作特色(《电影艺术》评)。
孙谦始终恪守现实主义创作原则,选择民族化、大众化文艺道路,站在时代主潮的前面,以作家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把握生活的脉搏,用自己的作品推动历史的前进。他不懈地深入 生活,努力反映现实社会的本质,一直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着血肉联系。他的生活方式、衣着打扮、说话习惯,给人的印象从来就是个地道的农民,但他却阅读过大量古今中外文学、艺术和其它社科著作,从中吸取到很深的理论素养,不断进行新的艺术追求。在他勤奋笔耕的过程中,创作出数百万字的小说、电影文学剧本、散文、报告文学,作品以描写农村生活为主,从中不但可以闻到浓烈的泥土芳香,而且可以看到鲜明的历史轨迹,可以感受到强烈的时代精神(《新文学史料》评)。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25 10:41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