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襄
明朝官员
孙襄(1606-1651),字惠可,号仍云,行颜四,今安徽宣州区狸桥镇水阳河东人。其父孙应旗熟经史、重仁孝,任江苏沛县、山东馆陶教谕,于明崇祯十二年受皇帝勅封为文林郎。孙襄长子都生任湖南衡阳知县,次子卓,进士第二,授编修,特简奉使册封安南国,赐正一品服。孙襄天姿英聪,孝友性成,不屑于章句。少年成邑庠生(秀才)。崇祯六年(1633)乡试中举人。崇祯七年甲戌(1634年)中进士,任广州州司理。时广州狱多大案,孙襄清廉自律,宽严相济,奸胥猾吏一时敛迹。在广州六年,免死罪者百余人。期间担任两届粤闽主考,入当地名宦祠。后调任衡州司理。甲申(1644年)清兵入关,顺治帝登基,下诏征贤,授孙襄刑科给事中。不久,调任吏科左给事中。顺治八年辛卯(1651年)孙襄病逝,入祀乡贤祠。
年少得志
孙襄少有大志,天姿英聪,孝友性成,不屑于章句,常曰,士君子读书,岂但博功名、图温饱乎。弱冠补邑庠生,二十七岁乡试中举,第二年即崇祯七年甲戌(1634年)中进士,任广州州司理。
宽严敷政
时广州狱多大案,孙襄以清白居心,宽严敷政,一经研审,洞若犀照,奸胥猾吏一时敛迹。常署郡篆兼摄番禺、新会诸邑,所至风清纪肃。沉冤者立于昭雪,淹滞者速令解纲,即他郡之疑狱难决者悉愿投诉于公,曰,但得孙公一鞠,虽死无憾。大吏一切疑牍者,藉公综理,遇谳狱则辗转不能寐,悉心推究,故多所平反。在广六载,出死罪百余人。其控制番禺,扫清海氛,全粤奠安。两届担当粤闽主考,所选皆英俊。
任满奏绩北归,近者泣涕,攀辕遮道不能行。当地将其崇祀名宦祠。后续补衡州司理,其处地瘠民贫,胥吏为奸,田粮册籍销毁殆尽,甚至有户无田,民困输将以五万有奇之粮,责任司理清偿。孙襄慷慨自任,清积弊、究包揽,漕政得清。时多饥,捐银数百金赈荒,全活万众,衡民立碑建祠,颂德不衰。任满擢户部主事兼兵部职方事,督响山西上谷,清积弊万计。
刊布律令
适逢明末李自成攻入北京,明亡。甲申(1644年)清兵入关,顺治帝登基,下诏征贤,授孙襄刑科给事中。时方用兵平定南方,诸司决狱,率意为轻重,孙襄上疏请议定律令,刊布成书,遂迁吏科左给事中。又疏请定计典,以尊朝廷、励官守,前后诸疏多被嘉纳。寻以父丧还乡里,会镇将率兵剿昆山乱民,襄戒以无枉戮,乱平,百姓平居人安。顺治八年辛卯(1651年),孙襄赍诏南宣,便道省亲,方宁郡困徭赋,闻公归,咸翘首遥祝。
宁郡以明代律定,例征黄连,而此药宣城不产,时产地蜀道艰阻,官吏议估值折价,合五年之逋取足,一岁之中增赋三十万有奇。襄抚膺愀然叹曰,“穷困孑遗,曷能堪此,徒苦敲扑,吾安能视此残喘而不出诸沟壑耶”。备悉艰苦致书,请诸各宪,娓娓数千言,涕泣陈情,当事亦为之动念,齐上疏请于朝,得减赋十之八,民困以苏。
阖然长逝
孙襄当年因劳苦罹疾,阖然长逝。其一生通藉十八载。宦槖萧然,平生鲜所嗜好,一切声色服御玩好之类,泊如也。顺治丙戌(1646年)岁荒,其设饘粥以待饿殍,全活甚众。丁亥(1647年)仍岁饥,复倾廪谷千石以贷众,不责以偿。凡子姓之秀者勉之学,商者助之资,贫而无栖者授之庐舍,艰于嗣者助之纳室,老病鳏寡周之以布粟,更捐百金入家庙,以供春秋享祀,助田四十亩以备撰修家谱之费。于母党更笃,抚育遗孤,完其姻事,仍给资以令自全。她如出内戚之孤于厄,赎故交之子于厮养,中皆大有古人之风。
家世
父:孙应旗 任江苏沛县、山东馆陶教谕,明崇祯十二年勅封文林郎(孙应旗墓位于安阳市与鹤壁市交结地)
叔父:孙省
长子:孙都生任湖南衡阳知县,次子孙卓,进士第二,授编修,特简奉使册封安南国,赐正一品服。
孙:锡彤,孙卓子,字歌载,太学生
参考资料
清初宣城名臣孙襄.安徽文化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03 21:57
目录
概述
年少得志
宽严敷政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