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帝太和元年,举孝廉出身,对策于
中书省。中书监
高闾早知其名,称赞“英才善谈”,荐为中书博士,又转为皇宗博士。
高闾奉命整理雅乐,让孙惠蔚便参与其事。乐成后,
高闾上书朝廷集中知名之士,共同探讨是非取舍。秘书令李彪博学善辩,提出许多难题。高闾让孙惠蔚与李彪抗辩,终于难不倒孙惠蔚。
黄门侍郎张彝每次上书论事,也经常听取他的意见。当时,孙惠蔚与
李彪都以儒学闻名。后来,
李彪官至尚书,孙惠蔚仍任
太庙令。故孝文帝曾有所感地说:
李彪身登龙门,孙惠蔚官职低下而不计较,一方面自感对不起他,另一面更加崇尚儒者。
宣武帝延昌二年后,历官
中散大夫、
黄门侍郎,代
崔光为著作郎。但无所著述,“唯自披其传注数行而已”。因其有侍讲之劳,封为
枣强县开国男,食邑二百户,官至
光禄大夫。负责整理典籍后,迁国子祭酒、秘书监,仍知史事。卒于任上,时年六十七岁,赠大将军、瀛州刺史,谥号为戴。
孝文帝
元宏出于政治上的需要,自平城迁都洛阳,实行与汉族同化的政策。下令设立国子太学、四门小学。亲自带头,不管坐车骑马都不忘讲经论道,倡导儒业。后继者
元恪也下令经营国学,建立小学于四门,大选儒生,备员四十人,以为小学博士。
宣武帝
元恪即位后,他以
秘书丞之职到东观察看,鉴于国家图书馆典籍不全,提出应加以全面的整理。他指出,《六经》、百子,图书秘籍,是“承天之正术,治人之贞范”。《诗》教,可以使人温柔敦厚;《书》教,可以疏通知远;《乐》教.可以广博易良;《易》教,可以洁静精微;《礼》教,可以恭俭庄敬;《春秋》之教,可以属辞比事。所有这些,关系到“敦风美俗,安上靖民”,国家根基的巩固,帝王盛世的永存。他在给皇帝的上表中奏道:“观、阁旧典,先无定目,新故杂糅,首尾不全,有者累帙数十,无者旷年不写。或篇辑脱落。卷目虽多,全定者少,臣今依前丞臣卢昶所撰《甲乙新录》,欲裨残补阙,损并有无,校练句读,以为定本,”为完成这一浩繁的工程,请求朝廷调集四门博士和在京的儒生四十人,在秘书省专门详细地校勘和考定,并参定字义。这个主张得到朝廷的批准和施行,从而为典籍的整理和保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原名孙蔚,因在宫内侍讲,夜间议论佛经,很得
元恪的赏识,特别下令加上“惠”字,号称“惠蔚法师”。自魏初以来,儒生寒宦,孙惠蔚最为显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