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富春
中国自动化学会会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会士,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士,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
人物经历
1964年,孙富春出生于江苏。
1986年,获得海军航空工程学院(现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航空大学)自动化系工学学士学位。
1989年3月,获得海军航空工程学院自动控制专业工学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
1998年3月,获得清华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博士学位。
1998年1月—2000年1月,在清华大学自动化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2000年3月,任教于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
2004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2018年,当选为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士。
2019年,当选为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会士。
2020年,当选为中国自动化学会会士。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孙富春主要从事非线性系统的神经模糊建模、控制与滤波研究,包括非线性系统的神经模糊稳定自适应控制和鲁棒控制、马尔可夫(Markov)跳变系统的滤波等方面,具体如下:
1. 非线性系统的神经模糊稳定自适应控制。孙富春提出了神经变结构控制和神经模糊动态逆的设计思想,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机器人神经网络稳定自适应控制的理论与方法,完成了主要理论方法的实验验证。
2. 多时标非线性系统和马尔可夫跳变系统的控制与滤波。孙富春从理论上证明柔性机械臂、飞翼式飞机、大型柔性空间结构等一大类多时标非线性系统可以采用模糊奇异摄动模型逼近的存在性和充分性,给出其在给定逼近精度下的必要条件。提出的基于摄动参数无关和相关解的自适应和鲁棒控制方法为实现该类系统的高精度和高稳定度控制开拓了新的途径。针对实际系统中常遇到的饱和效应、模态不可测等困难,给出了有效的控制与滤波方法。
3. 面向需求的应用技术研究。孙富春建立了中国国内第一个柔性双臂空间机器人和面向在轨服务的遥操作地面实验系统。在空间机器人动力学参数的在轨辨识、抑振轨迹规划、位置/力混合控制、以及面向在轨服务的遥操作双边控制和共享控制技术方面取得成果。
截至2021年3月,孙富春已在国际期刊发表论文58篇,其中SCI收录52篇,论文在Web of Science网络版中他引300余次。
截至2021年3月,孙富春已申请受理发明专利8项、获得授权3项。
人才培养
截至2021年3月,孙富春编著译著《机器人学导论》已被30多所大学作为教材使用。
在2024IEEE机器人与自动化国际会议(ICRA)上,孙富春指导的清华大学清华3C联队(成员周怀东、刘文涛、郭佳辉、侯甲兴、吴泽锐)获得了机器人抓取与操作-制造装配赛道(Manufacturing Track: MT)冠军,指导的青春致胜团队(成员容永丰、范喆恒、孟令达、谢云飞、吴泽锐)获得了机器人虚实迁移-AgileX 赛道(AgileX Sim2Real: AXS)冠军。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多年的军旅生活历练,使孙富春身上多了一些常人难得的东西,那就是对国家、对社会神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起事来一丝不苟、坚韧果敢的作风。从军人到教学、科研工作者,这些特有的品质、作风和能力,使他轻松地完成了人生角色的转换与定位,并在此后的工作中如虎添翼。这就是孙富春――一名杰出的青年学术带头人,一名称职的博士生导师,一名用青春、热情、理想和执著抒写精彩人生的科研工作者。”(《光明日报》评)
“孙富春在非线性系统神经网络控制及机器人操作应用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评)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01 23:08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