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活曲线
生态学术语
存活曲线,最初由美国生物学家雷蒙·普尔在1928年提出,是为生态学依照物种的个体从幼体到老年所能存活的比率,所做出的统计曲线。
定义
存活曲线是指以生物相对年龄(绝对年龄除以平均寿命)为横坐标,以各年龄的存活率为纵坐标所画出的曲线。
特点
存活曲线又称生存曲线,可以反映种群在每个年龄级生存的数目。最初把生命表和生存曲线引入生态学领域的是Pearl和Oering(1923),但是Decvy(1947)的存活曲线为多数生态学教科书所采用。以存活数量的对数值为纵坐标,以年龄为横坐标作图,从而把每一个种群的死亡和存活情况绘成一条曲线,这条曲线即是存活曲线。
存活曲线是用图表示一个种群的生存状况或死亡过程。按生命表统计的数据,以横座标为年龄(平均寿命百分比),纵座标为存活数目的对数
存活曲线是反映种群个体在各年龄级的存活状况曲线,是借助于存活个体数量来描述特定年龄死亡率。它是通过把特定年龄组的个体数量相对时间作图而得到的。
存活曲线直观地表达了同生群的存活过程。为了方便不同动物的比较,横轴的年龄可以各年龄其占总存活年限的百分数来表示。不同的生存曲线是生物在长期适应中形成的固有特征,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在物种进化上各有其独特的作用。植物的生存曲线比较复杂,研究表明,一年生植物种群的萌芽和播种之间的死亡率非常符合Decvy-A型存活曲线。
基本类型
存活曲线一般有3种基本类型,如下:
①凸型(A型):曲线凸型。绝大多数个体都能活到生理年龄,早期死亡率极低 ,但一旦达到一定生理年龄时,短期内几乎全部死亡,如人类、盘羊和其他一些哺乳动物等。
②对角线型(B型):曲线呈对角线型。各年龄的死亡率是相等的,许多鸟类接近B型。如水螅。小型哺乳动物、鸟类的成年阶段等。
③凹型 (C型):曲线凹形。生命早期有极高的死亡率,但是一旦活到某一年龄,死亡率就变得很低而且稳定,如鱼类、很多无脊椎动物等。
自然界中的种群,很难找到上述那样典型的存活曲线,只是接近某型或中间型。并且存活曲线的形状也常随种群的密度而改变。从昆虫哺乳类这一进化过程中,产子数量逐渐减少,促使存活曲线由经历了凹型→对角线型→凸型的进化。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01 16:32
目录
概述
定义
特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