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文学家
王锡侯(1713年-1777年)针对《康熙字典》的不足之处作的一部字典。
简介
因为
王锡侯善于考证字音字义,所以对《
康熙字典》做了精深的研究,他认为《康熙字典》虽然收字很多,但使用者查到字却不能知其所有组词用法,而且字与字之间没有联系,这些字如同像散落的珠子一样不成系统。于是他就想出“以义贯字”的方法,针对《康熙字典》收字太多,“然而穿贯之难”等缺失,加以补强,并称“字犹零钱,义以贯之,贯非有加于钱,钱实不妨用贯,因名之曰《字贯》”。比如他把“木”目,后面则列“树木、木板、棺木、果木、木材、木料、伐木”等相关类,这样把读音或意义相同、相近的字汇集到一处。全书分天文、地理、人事、物类四大类,共四十卷。后因“字贯案”文字狱,遭乾隆帝斩杀。
《字贯》序
作者:王锡侯
字者,天地之管钥,王治之舟舆,圣学之津筏,所以宣其薀,扬其奥,显于时,而传于后者也,故王者尊为三重之一。自庖牺氏作,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画八卦,文字之
机缄以启。迨黄帝命史臣苍颉、沮诵,探精索隐,象形会意,制作大备。于是结绳之风顿易,焕乎有章,业已先伊耆而光四表矣。自时厥后,事故日趋于殷繁,人情乐便乎简易,古文而变为大篆,大篆而变为小篆,小篆而变为隶楷,隶楷而兼以行草,此亦天地升降之气为然,非尽斯人之好异也。顾隶楷出自小篆,许氏《说文》所登共计九千余字,汉代欲试为吏者,亦必熟悉其字,方登仕版,不中程者摈之,着有尉律,以为甲令,抑何严也。后人踵事增华,沿流失源,因方言之淆乱,长字林之荆榛,殊形诡制,雅俗杂糅,字则数倍增广于前,而学者所识寥寥,欲求默写九千文者,岂不难哉?是昔患无字,以宣天地之赜妙,今竟患字多,以窒天下之聪明也。夫识字为学者第一关头,先儒已言之详矣。考字书于
曩昔,或以形相比,如《说文》《玉篇》之类是也;或以韵相附,如《唐韵》《广韵》《集韵》《韵会》《正韵》等书之类是也。惟字汇以形相偶,而又以画数多寡,分为前后,便于学者检阅,其功颇钜;但训诂畧有乖遗,分部不免出入。《正字通》驳正阐发甚多,而又失于剪裁,正叶不分,亦有过为抉摘者。钦惟圣祖仁皇帝,性由天亶,学绍缉熙,命臣工纂定《字典》一书,搜千年之秘奥,垂三重之典章,煌煌乎如日月之经天,有目者共覩而快之矣。然而穿贯之难也,诗韵不下万字,学者尚多未识而不知用,今《字典》所收数增四万六千有奇,学者查此遗彼,举一漏十,每每苦于终篇掩卷而仍茫然。窃尝思《尔雅》以义相比,便于学者会通,然为字太少,不足括后世之繁变,亦且义有今古不相宜者,兹谨遵《字典》之音训,扩充《尔雅》之义例,于是部署大者有四:天文也、地理也、人事也、物类也。于四者之中,析为四十部;于每部之中,又各分条件;于条件之内,又详加鳞次;其切用者居于前,其备用者尾于后。恭奉《渊鉴汇函》《
佩文韵府》,下至《
本草纲目》,羣汇纂及诸经史有可证者,援引以助高深,其有重复可省者,稍节以便记阅。字犹
散钱,义以贯之,贯非有加于钱,钱实不妨用贯,因名之曰《字贯》。生右文之代,食太平之福,沐雨露之恩,游翰墨之场;爝火之光,虽无补于重离之照;兔园之挟,虽未窥乎天禄之藏,然序变寒暑,精劳日夜已数年于兹矣。又喜同志者殷勤资助,得以尽寸心而付剞劂,斯亦草莽藉文事以报国之一端。尤望博雅者教督其不逮,更为幸矣。
峕
乾隆三十九年长至月。瑞州新昌王锡侯、韩伯氏谨识。
《字贯》凡例
PS:计共十二条,原书自带句读。
1.一、象形分部,始自《说文》,详于《字汇》。学者易于检阅,犹难汇通。譬气同道合之人,散处他方。音空遥渺,精神间隔,颇难浃洽。今于字之音义相同者,会萃一处,犹人耳目相习,气谊易为连贯也。
2.一、每字有每字之形,即有每字之音,每字之蕴。形犹人之容貌也,音犹人之姓名也,义犹人之蕴藉也,形不可假。如日、曰二字,只在阔狭长短之间,而判若黄白。音则有一字一音者,有一字数音者,音转而义即异。如一“乾”字也,音虔则为健,音干则为燥矣。经史子集,不过此若干字,经纬而成耳。若不识其义蕴,断不能驱使。如识人之形貌,识人之姓名,而不识其胸中之材略。虽日在耳目之前,而不能用当其才,犹弗用也。今《字典》形遵《正韵》,音叶天倪,义搜古籍,罔有弗备,准摭其义而引而贯之。庶利于用,而用无弗当矣。
3.一、字有收入。《佩文韵府》者,字下注明上平、下平、去、入某韵。其有转入某韵者,亦载之,便于捡韵也。《佩文》未收者,字下亦注明平上去入,恐孟浪伪读也。至于音释易晓者,直标其字。其有难识者,则用反切以明之。于每韵去韵字,于某字,去音字,而用圆圈以别之者,省文也。其有转音则用〇以间之,清界限也。于每字有数义者,亦用空白一字,另起,醒眼目也。
4.一、引援书名,用□以标之,间有未尽载其书者,节繁文也。愚有一得者,用●及按字以别之,就正也。
5.一、字有一见再见三见者,其义各当,亦《尔雅》例也。然必注明详见某部者,则一字圆相具在也。其注又见某部者,则节取其义也。
6.一、是书卷分四十,各标《千文》一字以统之。但恐阅者难于检查,卷首遵照《字典》次序全文,于天字之下,注明“天一”,即向天字·天文部一叶检查,即是。余仿此。
7.一、叶音,今人用者颇少。经传及古诗赋、歌谣用者辄多。全文具载各韵书,然犹未括也,兹仍于字未载明叶某,而省其文,阅者可以考而质之矣。
8.一、四十门中,其余多有专义,惟事理上下门,实为诸门之委汇。引而申之,虽连幅不能尽也。略括其义,阅者可以通融矣。即如《尔雅·释诂》,岂字之可诂者,尽在此也。
9.一、字有板活二者,板者一目已尽,活者包孕各义,尤宜究心。如“子曰诗云”四字,子字活,曰字板。诗字板,云字活,之类是也。
10.一、地名州县,关系紧要者,载之。其非紧要者,载之。既无益于此字之实蕴,而且广舆浩繁,册不胜载,载亦不足以益腹笱之便富。若有专系此地此州而为字者,则不遗焉,山水亦然。况水之流派尤多甚,或南方大派,各处其在,无所著名。其在北者,或于绝河断港,涓流缕派,山经水经,具录不遗。如斯等类,无关紧要,可以节省之。又人名有僻字,而其人卓荦者,则载之。龌龊者无录焉。
11.一、六书唯谐声最多,象形会意,亦不多见。如一、大为天;土、也为地,此会意也。日为圆形;山若连峰,此象形也。水、工为江;水、可为河,此谐声也。间亦有谐声而兼会意者,若必字字比附其形,强取其义,则穿凿可厌,不敢妄登焉。
12.一、字下小注,每句用点。醒眼目也,便初学也。
《字贯》避讳
圣讳
庙讳
御名功令煌煌,天下尊亲,莫不谨避。然偏方下邑,晚进之士多冒昧,容易渎犯者,其耳目未广也。且天下当遵避者,非仅场屋之地也,即寻常记录书札,亦严若“圣爽”天威之临不违颜。咫尺无敢转于涉笔,所以广敬也。
至圣讳:丘
(惟“圜丘”字不避,余皆避用“邱”字。读若“期”音,今俗皆读作某音。)
圣祖庙讳:玄(少最末一点),避用“元”字。
烨(少中间一竖),避用“左火+右 日/𠈌/亏”字。
世宗庙讳:胤(少最右一捺),避用“引”字。
禛(少最后一点),避用“正”字。
御名: 弘(少最末一点),避用“宏”字。
暦,避用“歴”字。
《字贯》总目
天文
天《天文》卷一
地《时令·数目》卷二
地理
元《地理·上》卷三
黄《地理·中》卷四
宇《地理·下》卷五
人事
宙《身体·上》卷六
洪《身体·下》卷七
荒《性情》卷八
日《德器·上》卷九
月《德器·下》卷十
盈《悖戾》卷十一
昃《言语》卷十二
辰《手持》卷十三
宿《行止》卷十四
列《君统》卷十五
张《臣道》卷十六
寒《伦纪》卷十七
来《事理·上》卷十八
暑《事理·下》卷十九
往《疾病》卷二十
秋《神鬼》卷二十一
物类
收《谷蔬》卷二十二
冬《饮食》卷二十三
藏《宫室》卷二十四
闰《财货》卷二十五
余《服饰》卷二十六
成《器用·上》卷二十七
岁《器用·下》卷二十八
律《舟车》卷二十九
吕《文具》卷三十
调《武具》卷三十一
阳《音乐》卷三十二
云《木竹》卷三十三
腾《草花》卷三十四
致《药物》卷三十五
雨《飞禽》卷三十六
露《走兽》卷三十七
结《畜产》卷三十八
为《鳞介》卷三十九
霜《虫豸》卷四十
佩文诗韵
卷中字入诗韵者,俱载明平上去入。某韵但未标次第,省烦琐也,兹特列著于首。
上平
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
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
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则
下平
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
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
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
上声
一董、二肿、三讲、四纸、五尾、
六语、七麌、八荠、九蟹、十贿、
十一轸、十二吻、十三阮、十四旱、
十五澘、十六铣、十七篠、十八巧、
十九晧、二十哿、二十一马、二十二养、
二十三梗、二十四迥、二十五有、
二十六寝、二十七感、二十八琰、
二十九豏
去声
一送、二宋、三绛、四寘、五未、
六御、七遇、八霁、九泰、十卦、
十一队、十二震、十三问、十四愿、
十五翰、十六谏、十七霰、十八啸、
十九效、二十号、二十一箇、二十二祃、
二十三漾、二十四敬、二十五径、
二十六宥、二十七沁、二十八勘、
二十九艳、三十陷
入声
一屋、二沃、三觉、四质、五物、
六月、七曷、八黠、九屑、十药、
十一陌、十二锡、十三职、十四辑、
十五合、十六叶、十七洽
参阅姓氏
注:从左至右分别为姓名,字号,居地。
涂锡盛·勉斋·奉新
刘梦麟·文英·建昌
赵鸣岐·牧亭·奉新
刘正豫·硕肤·庐陵
程锡庆·忍庐·永丰
罗鸿渐·竟轩·瑞金
郭步青·月从·龙泉
颜元·赞两·庐陵
王大勋·鲁元(男廷篆节庵)·庐陵
王大焘·覆元(男廷玉仁堂)·庐陵
刘泰·履中·泰和
肖定升·佐平·庐陵
刘佐治·亲贤·庐陵
万纂善·景嶶·新昌
王如瑗·绍蕖·庐陵
(男)霖·岱瞻
雨+澍(上下结构)·际十
霈·协占(此为王锡侯三个儿子,他的很多著作都有儿子们大力帮助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