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学举隅
龙启瑞、黄本骥撰古籍
《字学举隅》是龙启瑞、黄本骥所撰古籍。
个人简介
龙启瑞的父亲龙光甸为助当时的科举考生应试,写了一部《字学举隅》。1838年,龙启瑞“奉谕”重新编撰《字学举隅》一书,仔细辩正科举考试用字,指导考生如何使用“正字”,龙启瑞在父亲著作的基础上作了认真修订增补,重新刻印出版,影响更大,堪称清朝字体复古的典型。《字学举隅》现存多种刊本。
上述说法,流传甚广,或本于《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说“光甸与其子启瑞同编”等语。按,龙光甸为这本书所写的序说得很清楚:“长沙黄虎痴(按即黄本骥)学博,以近日通行之《四库全书辨正通俗文字》足为士林楷模,因与儿子启瑞重加增辑成《字学举隅》一编……余喜其简明便阅,付之剞氏以广其传。”据此可知,最初可能是黄本骥提出依据《四库全书辨正通俗文字》来编写这本书,然后主要由龙启瑞负责具体编写工作,最后由龙光甸出资刻印。这篇序作于道光十八年,即1838年,文中只字不提“奉谕”之事。且今所见各种《字学举隅》,包括各种增订修补版本,都没有看到有“奉谕”字样。可见上述说法谬误之甚。
龙启瑞(1814-1858年),广西临桂(今桂林市)人, 字辑五,号翰臣(一说是字)。道光进士,督学湖北、江西,迁布政使。通文字声韵之学,著有《古韵通歌》等。
字学举隅,清人龙启瑞黄本骥合作编著。该书以当时流传较广的《四库全书辨正通俗文字》(作者为陆费墀,《四库全书》总校官之一)为样板,分“辨似”、“正讹”、“误用诸字”三类。因其实用性、针对性都很强,在当时大受学子青睐,一再重刻,并有诸多学者为之增补修订。但也因此受到五四先进知识分子的猛烈抨击,譬如鲁迅先生在《从”别字“说开去》中就不无讽刺地说:“读书人之所谓‘正字’,其实不过是前清取士的规定,一切指示,都在薄薄的三本所谓‘翰苑分书’的《字学举隅》中。”
清人赵曾望也著有《字学举隅》,与本书同名,流传不广。
编写原因
清朝的科举考试,在统治阶级文字狱的盛行下,对文章的字句要求更加严格。考生常因没有避讳某些字句的写法而导致轻则名落孙山,重则家破人亡。龙启瑞顺应当时科举考试的现状,将各种禁讳词语编辑成册,将避讳词语的正写和别字分别罗列,提醒考生不要犯类似书写错误。此书编写完毕后,受到科举考生的普遍欢迎。各考生将此书奉为“科举宝典”,随身携带,时刻诵读。可见,当时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思想控制有多么残酷。
这个说法可能也本于《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字学举隅》常见的大多是后来增补的本子,最初的面貌已经难以知晓。仅就现在看到的本子来说,专门讲避讳字形的篇幅是很短的——事实上也不可能很长,因为避讳的方式很固定,内容也不多。至于所谓“禁讳词语”更是闻所未闻,而所谓“避讳词语”居然还有“正字”和“别字”之分,真真令人捧腹。说考生们因为不知道避讳方式而喜欢这部书,显然是站不住脚的。这本书的形式与唐代颜元孙的《干禄字书》很相似,所以当时的读书人拿来当做科举考试用字的范本也是很正常的。与“避讳”毫无关系,更与什么“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思想控制”一点不沾边。
其实这本书的编写目的同以往在“正字法”观念影响下出现的字书差不多,都是为了制定一个社会通行规范字的标准。而封建社会中会注意这一点的人基本上就是读书人,所以前面引用的序文里说“士林楷模”,也就是这个意思。
内容简介
全书开篇是《敬避字样》,就是讲避讳方式的。由于这本书一直到光绪年间都有重印本,因此这一部分内容最多也就是从康熙到光绪八位帝王的名讳,外加孔子、孟子、朱熹以及关羽(这个真心有点搞)的名讳,后四位属于可避可不避的范畴。其篇幅最多不超过全书的十分之一。
接下来即《正譌》,譌即讹,在这里指不规范的字形。在作者看来,一个字应该怎么写是有很严格的规矩的,不按照这个规矩来就是错的,也即“譌”,需要匡正。所以这一部分中他先列出他认为对的字形,然后列出错的字形,告诫人们不要再写错了。
辨似”是辨别形体相似的字,分“二字相似”(如刀、刁,爪、瓜,泊、泪,奕、奕等),“三字相似”(如漫、慢、谩等),“四字相似”(如戊、戍、戌、戍等),“五字相似”(如辨、 、辩、瓣、瓣等),“偏旁相似”(如抒、杼,诀、快,菅 、管等)几类。
最后附录部分是对一些字的字音和字义进行说解。
作品评价
这本书从道光间编出来,不数十年间就出了好几种校订增补的本子,一再翻印,并且还有铁珊在原书基础上扩充的《增广字学举隅》。可见它很能适应当时的需要。当时文人以拜读《字学举隅》为高雅,常相互在该书上题诗表达对渴望金榜题名和对统治阶级服务的理想。到近代文化解放时,受到大量进步文人的批判和摒弃。将该书视为封建恶瘤,认为其表达了统治阶级对知识分子的思想剥削和压迫。故而受到猛烈批判。该书虽流行广泛,但因其内容多是封建糟粕,且文学价值不高,在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中并不占有较高的地位。
上述评价不仅有失公允,更可说是对语言文字学一窍不通之人所作的鲁莽判断。《字学举隅》作为一本文字学著作,当然没有文学价值,难道《说文解字》《释名》有什么文学价值可言么?至于所谓内容多是“封建糟粕”就更是无稽之谈,一本讲字该怎么写的书也能被冠以如此称谓,难道说汉字都是糟粕不成?五四时期很多思想,特别是关于汉字的很多想法,应该说是过分激进了的。当时不少知识分子认为汉字是束缚中国文明发展的枷锁,应该废除,改用罗马字。因此类似这种讲汉字形体的书自然也就被目为封建糟粕。这是不公正不客观的。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29 21:21
目录
概述
个人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