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认为:传统上通过常把宋明理学分成理学、
心学、
气学,这种分法实际只是从本体论上来看宋明理学。本体论并不是宋明理学核心所在,也不是宋明理学家们所最关切的问题。儒学本质上是安身立命之学,是成圣成贤之学。而宋明理学最为突出的、不同于其它各个时期的儒学便在于宋明理学最为注重理想境界。“孔颜之乐”正是安身立命的充分体现,又是理想境界――圣贤境界的标志。“孔颜之乐”的问题实际成了一个贯穿于整个宋明理学的核心问题。从“孔颜之乐”来看宋明理学,方可得宋明时期儒学家们思想之精髓。
这种境界认为:“孔颜之乐”境界主要是与天地万物同体之乐。其方法是直接从心上去体认“仁”、“时”、“道”、“自然”,往往不通过其它间接的手段而直指人与天地浑融一体的最高境界,以天地自然作为理想境界的标准。其最主要的特征直接、自然、活泼、洒落、自由。持此观点的 要有
邵雍、
程颢、
谢良佐、
陈献章。
宋代理学中占主流的观点认为“孔颜之乐”是与“理”合一的境界。其方法主要是不断地通过内在的“持敬”和外在“格物穷理”,由生而熟,最终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与“理”合一的境界。这种方法的主要特征则是严肃、敬畏、警觉乃至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主要人物有
程颐、朱熹、陈埴、
曹端和
胡居仁。
认为“孔颜之乐”存在于“博施济众”的事业之中,不可离事而言“乐”。其主要特点是忧乐合一,乐便在忧中,甚至认为“忧”便是“乐”。其代表人物有
张载、
王渐逵等。
以
王守仁为代表的一派认为“孔颜之乐”是每个人心中自然、自有之乐,是“心”原本具有状态,是情与“性”即“良知”合一的境界。其方法主要通过“致良知”,按照自己内在的本心(本性)去做。其牲是事不离乐,与“心事合一”境界的观点――乐不离事,刚好相对。其主要人物除了王守仁外,还有
王艮、
罗汝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