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153年-208年9月26日),字文举。鲁国(治今山东
曲阜)人。东汉末年文学家,“
建安七子”之一,家学渊源,是
孔子的二十世孙,
元城(今河北
大名县)县令、泰山都尉
孔宙之子。少有异才,勤奋好学,与平原
陶丘洪、
陈留边让并称俊秀。
汉献帝即位后任
北军中候、
虎贲中郎将、北海相,时称
孔北海。在任六年,修
城邑,立学校,举贤才,表儒术,经
刘备表荐兼领
青州刺史。
建安元年(196年),
袁谭攻北海,孔融与其激战数月,最终败逃山东。不久,被朝廷征为
将作大匠,迁
少府,又任
太中大夫。性好宾客,喜抨议时政,言辞激烈,后因触怒
曹操而为其所杀。
曹操派人捉捕孔融全家时,孔融问使者,希望能够保全两个幼子,但是其中一位说了一句名言:“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最后孔融全家被杀。
续汉书曰:“孔融,字文举,
鲁国人,孔子二十世孙也。
高祖父尚,
钜鹿太守。父宙,泰山都尉。”融别传曰:融四岁,与兄食梨,辄引小者。人问其故。答曰:“小儿,法当取小者。”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凡事应该懂得遵守
公序良俗。这些都是年幼时就应该知道的道德常识。古人对道德常识非常重视。道德常识是
启蒙教育的基本内容,融于日常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
曾经有一位老师将孔融让梨的故事讲给学生听,让学生交流这个故事的感受,学生们大多都说孔融具有谦让的美德、要如何学习云云。唯独一名学生,语出惊人:如果
孔融不让梨,他的哥哥们会揍他。这是他不得已的选择。也许在他哥哥们的眼里,他这不是谦让,而是一种屈服。
细细分析故事的本身:兄大弟小,兄之于弟是强者,弟之于兄是弱者;梨有大小,大梨乃大利者,小梨乃小利者。强者占大利,弱者占小利,何来谦让?要是强者将占据大利的机会让给弱者,这才叫谦让(因为强者本来就有力占据大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