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望山摩崖造像
江苏省连云港市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孔望山摩崖造像,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朐阳街道孔望山南麓西端,是中国发现较早的东汉末期的佛教石刻艺术。
历史沿革
关于孔望山摩崖造像的记载,最早见于孔望山“龙洞”石刻群中的“安钝题名”:“大明成化十年春三月朔日,直隶淮安府同知安钝,抚民之暇,偈知州陶昺,因观古圣贤遗像,来游此洞,三慨以书。海州书吏钱铸,老人刘宣。”
2000年,中国国家博物馆、南京博物院、连云港市文管办、连云港市博物馆组成联合考古队,对孔望山进行全面调查。
2024年,连云港市对对孔望山摩崖造像进行多角度、精细化的数字化扫描,详尽地提取摩崖造像的文物信息。
造像特点
孔望山摩崖造像依山岩的自然形势刻在东西长17米、高8米的崖壁上,共计105个,可分成18组。造像最大的154厘米,最小的10厘米。整个造像的内容可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佛教内容,有佛、菩萨、弟子、力士和供养人等。主线是以释迦牟尼佛的本生和本行故事为题,主要是萨陲那太子舍身饲虎、涅槃、初转法轮等;二是道教内容,主要表现道教的崇拜形象,为三尊独立的汉式衣冠正面像,是造像群中最大的造像,位置也最高;三是世俗内容,为汉画像石中常见的“进谒”“宴饮”等。造像群的雕刻技法有单线阴刻、平面线刻、浅浮雕和高浮雕四种,主要以平面减地浮雕为主,风格古朴。造像群附近还有象石、蟾蜍石等巨型圆雕造像和带有碑槽的“馒头”状巨石,以及龙洞摩崖石刻群。
主要造像
“道教人物”造像位于孔望山南麓,有两尊。X1位于造像群最西端,为一汉装半身正面像,高149厘米、身体最宽处88厘米,头高60厘米、宽41厘米。头带武弁大冠,冠下为带有颜题的帻,面部丰满,眉目上挑,鼻子垂直挺拔,鼻端略有残缺。身着交领长袍,双手合袖托盾置于胸前,双腿跪坐,掩于袍内。由于造像东侧下部有一突出岩体,故左腿只刻出内侧的轮廓线。采用浅浮雕和阴线刻相结合的技法。X73位于整个造像群的中部偏上位置。通高150厘米、像最宽处90厘米,头高42.5厘米、头宽31厘米,是造像群中最大的一尊造像。头戴屋帻,额头有长方形颜题,露左耳,耳高及头顶。身着交领长衫,双手合袖置于胸前,双腿隐于长衫之下。采用浅浮雕和阴线刻相结合技法。
“立佛”造像位于孔望山南麓,有两尊。X2“立佛”造像,高149厘米、宽88厘米,头高60厘米、宽41厘米。立像,头顶有高肉髻,圆脸,大耳,深目,鼻部残。右手置于胸前,掌心向外施无畏印;左手于胸前持水袋。身着圆领长衫,窄袖,双足着靴露于长衫外,足尖外撇,左侧足尖略残。采用浅浮雕技法。X50“立佛”造像,高70厘米、身体最宽处26厘米。头顶有高肉髻,圆脸。身着圆领长衫,衫的前摆呈弧状下垂,两腿着裤,裤脚束带,右手置于胸前,掌心向外,施无畏印;左手于胸前持水袋。采用浅浮雕和阴线相结合的技法。
“涅槃图”造像位于孔望山南麓,依据涅盘图像的流变情况和涅盘经内容,孔望山摩崖造像的涅盘像至少包括X4~X61、X64和X72。其中,X42头有高肉髻,头向左,枕右手而卧于组像中心。X41头戴高冠,身着圆领窄袖衫,托臂支颐跪坐在X42头前。X4~X33仅刻画出头部,分布在X42身体上方的崖面上,这其中X4为光头比丘像;X8、X15、X17、X23四尊造像光头带单重头光,X11~X14、X16、X24六尊造像光头带双重头光,X10和X33头簪花。X34、X35头簪花位于X42头前。X36~X40、X43~X47、X51~X61和X64分布在X42身后,其中X37、X38头顶簪花,X54、X56头戴尖顶帽,X61头戴大弁武冠,X48、X49卧于X42身体下方。X50为一尊头有高肉髻、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持水带的正面立佛,位置在X18~X33所在岩石的东侧面上。持花立像X72位于这组群像的上方,很有可能也属于这组涅盘像。
“胡人”造像位于孔望山南麓,孔望山摩崖造像的胡人造像主要有:X3、X71、X78、X82~X84、X86~X91。它们或作胡人的典型装束,头戴无翅或单翅尖顶帽,身穿长袍,脚着靴,如X3、X71、X84、X86、X88、X89、X91;或只简略成符号式胡人形象—头戴单翅尖顶帽、高鼻深目的头部侧影,如X82、X83;其中也存在个性化表现方式,如X78、X87、X90。它们形态各异,或坐或站;或占据独立的位置,或通过位置和相互关联的体态形成组合。
“舍身饲虎”造像位于孔望山南麓,整个造像群最东端,在X88垂直向下75厘米、比X87~X89所在岩面向前凸出40厘米的岩面上。该造像长155厘米、身体最宽处48厘米,头长(连胡须)28厘米、宽17厘米。侧卧全身像,头戴尖顶帽,头向西,高鼻深目,颌下有须,上身赤裸,右手支撑头部,左手曲置于腹部,下身着短裤,足穿靴,右腿伸直,左腿弯曲搭在右腿之上。采用浅浮雕与阴线刻相结合技法。
“力士”造像位于孔望山南麓,造像群东部下方,比X84所在岩面向前突出25厘米的同一岩面上,岩面长96厘米、东侧宽80厘米、西侧宽53厘米。“力士”造像高65厘米、身体最宽处37厘米,头高22、头宽20厘米。该造像为正面立像,头戴尖顶帽,双耳向上张伸,胸腹处有饰带相交,双手握拳置于腰间,腰部束带,肚脐凸现,双腿张开,弯曲,半蹲。造像采用浅浮雕和阴线刻相结合技法。
“坐佛”造像位于孔望山南麓,X80位于造像群中部偏东,X79所在岩面垂直向下27厘米、向前突出48厘米的一块弧形岩面上。造像高26厘米、头高18厘米、头宽15厘米。造像为正面半身像,依稀可辨头顶有高肉髻,身着圆领衣衫,面部只见轮廓,细部不能辨认。采用浅浮雕技法。
“乐舞”造像位于孔望山南麓,造像位于整个造像群最东侧的上部,与X81、X82位于同一块岩体,在X81东侧下方突出的坡面上。坡面东西长256、上下宽70厘米。X87高67厘米、头高20厘米、头宽15厘米。X88高66厘米、头高23厘米、头宽17厘米。X89高65厘米、头高(连胡须)34厘米、头宽17厘米。X87,侧身侧面立像,面东,露右耳。头结露髻,深目高鼻,上着圆领衣衫,下着裤,脚穿软鞋。双臂张开上举,右腿弯曲平抬,左腿着地,整个身体弯曲似弓形,呈现动态。X88,正身侧面立像,面西,露左耳。高鼻深目,头戴单翅尖顶帽,身着圆领长衫,腰间束带,双足穿靴露于衫外。右手上举,左手向右下方斜伸,右腿曲膝,足尖向西,左腿斜伸,足尖向东。X89,侧身侧面跪坐像,面西,头戴带翅尖顶帽,高鼻深目,颔下有须,身着圆领长衫。双手置于胸前,似捧一物。“乐舞”造像均采用剔地浅浮雕与阴线刻相结合技法。
佛像石龛位于孔望山南麓,造像群西侧,龛口东西长60厘米、西侧高30厘米、东侧高36厘米,龛顶仅余东侧长20厘米。进深西侧0~8厘米、东侧6~11厘米,底壁中部进深最大为18厘米。龛后壁东西长56厘米、西高28厘米、东高33厘米。龛四壁向内斜收,口略大于龛的后壁,西部龛顶被Kl打破,龛口略呈长方形。龛内刻有5尊半身正面像,均用阴线刻出;由于长期的水解风化,画像的线条难以辨识,各像的下部尤其是西侧两尊风化尤为严重,已经无法辨识。画面正中的人像形体较大,为半身正面像,光头外侧有两重圆形头光,大概由于刻工的疏忽,其左耳刻到了第一重圆形头光外。身着圆领衣衫,像高29厘米、宽16厘米。身后两侧各有一尊光头有圆形头光的半身人像。西侧人像为单重头光,面略向东侧,露右耳,身着圆领衣衫,像残高16.5厘米、宽8厘米;东侧人像头有双重头光,面略向西侧,露左耳,其下部已无法辨认,残高15厘米、宽I0厘米。最西侧的人像仅可辨识出脸的下部,略向东侧,内着圆领衣,外着交领衫,宽9厘米、残高9厘米。最东边的一尊像为全身立像,头戴扁平冠,面及身体略向西侧,露左耳,身着圆领衫,双手于胸前执一短棒,下身仅可看出几条纵向的衣纹,像宽10厘米、高29厘米。
汉装人物石龛位于孔望山南麓,K3位于造像群偏西侧中上部,X72西侧下方一块向前突出的石面上,东西长115厘米,西侧高55厘米、东侧高25厘米。K3内刻绘了一幅三人坐于帷帐下谈话的场景。画面中西侧一人略偏向东,跽坐,露右耳,头戴武冠,颌部有针状胡须,身着右衽长袍,右手置于胸前,左手执一便面。画面东侧的两人,服饰姿态基本相同,身体和面部皆略偏向西,露左耳,头戴巾,身着右衽长袍,双手合袖置于胸前。K3的题榜栏内似有文字,字体笔画似为隶书,但内容已因石面风化而无法辨识。K5开凿于西侧石面上,西高东低,西端上距X73有20厘米,东端上距X73有72厘米。龛口里长方形,上壁的东部略有残失。K5后壁用阴线刻出一组人物画像,目前仅能识别出西半部的7个人物像,东侧的人物像因石面风化严重,无法辨识。西侧可辨认出的7个人物像,以人物中间放置的尊盘为界分为西、东两组。西组有3人。中心人物靠尊盘跽坐,形象高大,头戴三梁进贤冠,身体及面部微偏向东,颔下有针状胡须,身着右衽长袍,右臂微曲,左臂伸向前方,手露出袖外。其身后为两个小型立像,两像身体及面部均微向东偏,头戴平巾帻,身着长袍。靠前的一人右手伸于胸前,左手持便面;后者双手和袖置于胸前。东组共有4人。中心人物靠尊盘跪坐,形象高大,面微向西侧,露左耳,头裹巾物,巾角分置于头两侧,身着交领长袍,双手合袖于胸前。身后跪坐一人,头饰已经无法辨认,身着右衽长袍,双手合袖于胸前,面微向东,露右耳。其东侧的人物像为微向西侧身的立像,头上冠饰已无法分辨。身着交领长袍,双手于胸前握一殳,下半身已无法分辨。最东侧人像的身体和头部略向东偏,头冠已看不清,身着交领长袍,右手伸向前方,下部除部分衣纹外,具体形象已无法分辨。该像东侧应当还有人物图像,可惜已经无法识别。在人物像的上部及两侧刻有帏帐。尊和其下的圆盘均为三足,尊内放置一曲柄杓。龛内图像均用阴线刻出,物象比例准确,线条流畅。西组的中心人物似在侃侃而谈,东组的中心人物则作凝神倾听状。
圆形浅槽位于孔望山南麓,孔望山圆形浅槽1,位于X4~X10岩面之下、X42头前的三角形水平台面的中心位置。此平面底边长72厘米、高31厘米。口径13厘米、底径10厘米、深4.4厘米。圆形浅槽外形为:圆口,斜壁,平底。孔望山圆形浅槽2~3,位于X42东侧亦有一不平整的台面,长60厘米、宽29厘米,二个圆形浅槽并列其上,两者圆心间相距27厘米。圆形浅槽2口径17~19厘米、深3.5厘米,略呈椭圆形。外形为弧壁,圜底;圆形浅槽3口径14~16厘米、深3厘米,略呈椭圆形,外形为弧壁,圜底。孔望山圆形浅槽4在K3下东侧有一块向前突出较为平整的不规则形台面,东西长20厘米、南北最宽12厘米。在平台的北沿刻有一个圆形浅槽,浅槽东缘距小龛东壁7厘米,北缘距小龛底2.5厘米。东西长13厘米、南北宽10厘米、深2.8厘米。外形口部平面略呈圆角方形,弧壁,圜底。孔望山圆形浅槽5位于K4下约15厘米处的一个平台上,正对K4的中心线位置。口部东西长径12厘米、南北短径10厘米;底面东西长径10厘米、南北短径8厘米,北部深6厘米、南部深3厘米。外形口部平面呈椭圆形,斜壁,平底,北侧壁外侈,南侧壁内收,东、西壁较直。底面亦为椭圆形。
石象位于孔望山西主峰南麓,西北距摩崖造像群约70米。石象通高294厘米,身长(象鼻至象尾)550厘米、东西最宽340厘米、高240厘米。前腿处基座厚48厘米、后腿处基座55~58厘米,左齿长59厘米、宽20~22厘米,右齿长71厘米、宽11厘米。左眼长17厘米、宽11厘米,右眼长17厘米、宽12厘米。象鼻长120厘米、宽50~70厘米、厚36厘米。左腿前胯宽110厘米、羁索处宽60厘米,蹄宽90厘米、高22厘米;后腿胯宽90厘米,肘宽56厘米,蹄宽90厘米、高22厘米。右前腿肘宽70厘米、羁索处宽60厘米,蹄宽62厘米、高22厘米,后腿胯宽90厘米,肘宽55厘米,蹄宽80厘米、高25厘米。足趾宽11厘米、高10~13厘米。象尾上宽60厘米、下款30厘米。尾下凹槽长81厘米、宽8厘米、深约7厘米。象奴高76厘米,象左侧腹部题榜栏上宽60厘米、下宽65厘米、高114厘米。“象石”二字尺寸:“象”宽51厘米、高62厘米;“石”宽52厘米、高38厘米。象右侧腹部题榜栏宽50厘米、高98厘米。象石分为象体和基座两部分,是利用一块天然巨石随行浑雕而成。基座平面呈不规则椭圆形,顶面人工凿平,石面略斜。前后腿基座侧面凹凸不平,没有人工加工的痕迹。象身浑圆,背部平坦。象牙略呈长条形,前端圆钝,象眼略呈杏仁形,上刻粗眉,象耳略呈扇形,边缘呈现连弧状。象鼻向右卷曲,露出一对鼻孔。足部刻有足趾,左前足10个、后足9个;右前足可见9个,后足10个。象尾向右倾斜,尾下有一等边三角形的凹槽。象左颈上刻一象奴,椎髻,足有桎梏,左手至于胸前,右手握一象钩,向外扬起象左腹部用阴线刻出题榜栏,题榜栏呈长方形,栏面阴刻双钩篆体“象石”二字。象右腹部有一凹面长方形题榜栏,栏内打磨平滑,没有发现字痕。石象整体以圆雕技法成形,局部采用浅浮雕和阴线刻技法。
石蟾蜍位于孔望山西南岗地向东延伸的坡地上,北距摩崖造像群165米。石蟾蜍长210厘米(前肢前端至股部后端)、残高120厘米(从头部到基座平面)。左前肢长48.5厘米、宽20~28.5厘米,右前臂长48.5厘米、宽20~25.7厘米,右眼长10厘米、宽7厘米。左后腿长68.5厘米、宽31厘米,肘部宽21厘米,脚趾部宽30厘米。大腿最宽处39厘米、最窄处(小腿中部)约14厘米。石蟾蜍分为像体和基座两部分,系利用一块天然巨石随形圆雕而成。基座形状不规则,表面东部及南部边缘弧圆,西部隆起略呈半球形,表面打磨光滑,蟾蜍头向西蹲伏其上。基座侧面凹凸不平,没有见到打凿痕迹。据村民反映,蟾蜍在1958年遭到破坏,现已残。蟾蜍体态肥硕,前肢趴在基座上,左前肢弧形弯曲。臂部残缺一部分,尚有四趾可辨,趾端平面略呈三角形。右前臂肘部折。肘部至趾端残缺较甚,仅在基座留有残痕,但尚有二趾可辨。现仅存右眼,平面呈枣核形。腹部圆鼓,背部圆弧,上刻鳞片状纹饰,部分纹饰已漫漶不清。蟾蜍后部平面弧圆,两股间凿成三角形凹槽。左后腿前曲置于腹部,根部肥厚,肘部较窄,趾部变宽,脚趾呈条形,分张,现存四趾可辨;有后腿肘部折,置于腹部,大腿圆鼓。小腿两侧稍向内弧,最窄处位于小腿中部,四趾略呈条形,分张,趾端尖锐。石蟾蜍整体以圆雕技法成形,通体高浮雕,局部采用阴线刻技法。
石碑座位于孔望山南麓,圆雕石象之南,两者相距20米。石碑座高432厘米(顶部至南侧地表)、350厘米(距北侧地表)、厚43厘米(正东西方向)、560厘米(正东西方向);岩体上断裂面高280厘米,宽355厘米(正东西方向);脱落的石块西部宽224厘米(正东西方向),厚150厘米;石碑座东侧面现存平面宽330~370厘米、高400厘米。顶部碑座槽长72厘米、宽28厘米、深8厘米;碑座榫槽长66厘米、宽20厘米、深32厘米。碑座是一块斜坡地面上的独立巨石,外观呈馒头状,所以当地民众称为“馒头石”。碑座整体浑圆,碑座东北侧有一片状石块脱落,斜靠于石体一侧。脱落石块向东北倾斜,岩体上留下断裂面。断裂面呈不规则形状。脱落的石块东部残缺,现仅存西部。石碑座东侧面是一个较为平整的岩石平面,北部残。平面龟裂风化严重,没有人为凿痕,但从石面的平整程度以及岩石其他情况分析,此处岩面经过人为加工。石碑座顶部略加打平,有下凹的槽型碑座,方向34°。碑座槽平面呈长方形,四壁垂直并呈台梯状内收,平底,形成上部的碑身槽和下部的榫槽,榫槽位于碑座槽的中部。
文物价值
孔望山摩崖造像作为中国佛教艺术的早期形式,为研究中国佛教史、中国美术史、中外文化交流史都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保护措施
1982年3月,孔望山摩崖造像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江苏省第一、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1988年1月13日,孔望山摩崖造像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东至龙洞庵,南至石蟾蜍南20米,西至古城址,北至古城址。
建设控制地带:东、南、西、北四面皆以古城址为界。
旅游信息
孔望山摩崖造像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朐阳街道孔望山南麓西端。
公交线路:在市区乘坐5路、122路到孔望山景区站下。
自驾线路:港城大道-海连西路-盐河南路-孔望山景区正门(1号停车场)。
骑行线路:非机动车统一停放在景区正门南侧非机动车停车场;公共自行车停放在景区原东门外侧站点。
参考资料
孔望山摩崖造像.江苏省不可移动文物.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连云港市文广旅局.
最新修订时间:2025-03-15 15:48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造像特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