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长革命烈士纪念馆位于陕西省
子长市城瓦窑堡北面齐家湾坪上,隶属于子长市民政局。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是社会科学类名人专题纪念馆、国家级烈士纪念设施。
历史沿革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始建。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建成。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被毁。
1953年,重建。
建筑布局
综述
子长革命烈士纪念馆坐北向南,总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分墓区和纪念区两部分。墓区建有吊唁厅,纪念区有仿古大门、纪念塔、雕像、纪念亭、碑廊、《谢子长革命事迹》陈列展室。展室分投笔从戎、民呼青天、高原枪声、风雨兵营、桥山红旗、重整旗鼓、壮志未酬、丰碑永存8个单元来介绍谢子长革命的一生。
基本陈列
子长革命烈士纪念馆的纪念区主轴线和两侧辅轴线纪念建筑互为对称,呈现了中国民族建筑的特有形式。纪念区主轴线北端是谢子长将军墓和吊唁厅,中间矗立谢子长将军花岗岩雕象,总高6米,南端是“
革命烈士纪念塔”,塔高9.6米,纪念塔正前方是大门,总高9.4米,正门楣上镶嵌着邓小平题写的“子长陵”三个大字。东西两侧辅助线纪念建筑物互为对称,分别是两座碑廊、两座碑亭和两个展室。碑廊和八角亭内安放着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和各级党政机关题写的碑刻60多通。
文化活动
科学研究
子长革命烈士纪念馆曾编辑出版
《谢子长》《任志贞烈士传》《女英雄任志贞》《子长红色民歌集》等书籍。其中《谢子长》一书,江泽民题写书名,马文瑞写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了120多位老革命家参加的出版发行座谈会;《任志贞烈士传》荣获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优秀成果奖;《女英雄任志贞》被推荐为全省中小学和青少年六本必读书之一。此外,还参与了荣获
“五个一工程”荣誉奖的13集电视连续剧《刘志丹和谢子长》的编剧,并在报刊发表有关谢子长革命活动事迹和陕北革命斗争史方面的文章40多篇。
宣传教育
子长革命烈士纪念馆拟立项编撰《谢子长选集》,制作《瓦窑堡革命斗争史展览》《谢子长生平事迹》展览在乡镇巡冋展出,增加宣传效果,同时调整充实陈列、营造展出效果、提高展览档次,更好地服务于观众。
相关历史
谢子长,原名世元,后名德元,化名秋阳,字子长。
清光绪二十三年一月十九日(1897年1月19日),谢子长出生于陕西省安定县枣树坪村一个比较富裕的农民家庭。
民国十四年(1925年),谢子长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在安定创办民团任团总,后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担任十二连长。他利用大革命时期的革命形势,联络地方知名人士,领导召开安定县地方行政会议,研究制定了改造社会的《决议案》和《农民协会章程》,惩办了土豪劣绅和放高利贷者,禁止军队拉差扰民,限制官府乱收税、乱摊派,减少了农民的负担,群众称他为“谢青天”。
民国十六年(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为了反对国民党反动派,谢子长和唐澍、李向九等共产党人根据陕西省委的指示,同年10月组织了清涧起义,起义部队转战延川、延长、宣川、韩城等地,同年12月,在韩城西庄进行了改编,树起“西北工农革命军”的旗帜,经宜川、延长、延川、子长等地与国民党“围剿”军激战,到吴旗三道川,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斗争,在西北地区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的第一枪,其政治影响极其深远。
民国十七年五月(1928年5月),谢子长和刘志丹、唐澍等共同参与领导了著名的渭华暴动,成立了西北工农革命军,谢子长兼任革命军第三大队队长。暴动失败后,他回到陕北参加中共陕北特委、军委工作会议。奔走西北、华北各地,在国民党部队搞兵运工作,为党培养了一批军事干部。“九一八”事变后,谢子长奉命奔赴南梁地区,与刘志丹和晋西游击队的负责人闫红彦、吴岱峰、杨重远等组建了西北人民革命武装—抗日反帝同盟军并担任总指挥。次年,同盟军改编为陕甘游击队。谢子长率部转战陕甘交界的旬邑、耀县、宜君、志丹等地,多次取得战斗胜利,部队名声大震。后因故被撤销总指挥的职务,被迫离开部队,到上海中央局受训。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谢子长受上海中央局派遣到中共北方局工作。同年12月,被任命为西北军事特派员,回陕北开展革命武装斗争。谢子长回到家乡安定,首先恢复组建了陕北红一支队和清涧、绥德的红二、五支队,遂将各支队改编统一领导。他率一、二、五支队到南梁与刘志丹部会师。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夏,国民党反动派向陕北苏区发起了第一次“围剿”,谢子长率陕北红军一、二、五支队和红26军主力回陕北,经安定景武塌,绥德张家圪台、清涧河口、安定董家市等几次战斗,歼敌300余人,缴获大量武器,彻底粉碎了敌人的“围剿”。他身负重伤坚持工作不离岗,组建了红一团和红27军,提议陕北特委和陕甘边特委在安定周家硷召开了联席会议,统一了陕北和陕甘两块根据地的党政军领导。会议选举谢子长为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因伤势恶化,谢子长于2月25日逝世,时年38岁。谢子长的遗体被埋葬在安定县李家岔镇阳道峁山凹。为了纪念谢子长烈士,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改安定县为子长县。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陕甘宁边区党委和政府决定在谢子长的出生地枣树坪修建陵墓,将他的遗体从阳道峁移葬在枣树坪。毛泽东两次为谢子长题词,“民族英雄”,“虽死犹生”,并亲笔撰写了《谢子长生平事略》碑文,碑安放在墓堂院左侧。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中共西北中央局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决定在子长县城瓦窑堡齐家湾坪修建子长陵,将谢子长灵柩从枣树坪移葬在陵园,特举行了隆重的公葬仪式和追悼会。毛泽东再次题词:“谢子长同志千古,前仆后继,打倒人民公敌。”朱德题词:“子长同志,陕北人民领袖,前仆后继”。中共西北中央局敬献的挽联:“一生为人民创造红地,百姓到如今叫你青天”。党政军其他领导人也题了词。
所获荣誉
1989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革命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1995年,被国家民政部和陕西省委确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6年,被陕西省军区命名为十佳国防教育基地。
2007年,被国家确定为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
2012年,被陕西省党史研究室确定为党史教育基地。
2014年,被陕西省纪委命名为省级廉政教育示范基地。
2017年,被中宣部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机构设置
单位性质:国有事业单位。
经费来源:全额拨款。
机构设置:设办公室、保卫处、讲解组等部门。
人员编制、组成:现有馆长1名,副馆2名,工作人员20名。
观众接待:年参观人数4万人次。
参观信息
子长革命烈士纪念馆位于陕西省子长市城瓦窑堡北面齐家湾坪上。
春季:5月—10月 9:00—18:00(17:30停止取票)。
冬季:11月—次年4月 9:00—17:00(16:30停止取票)。
(注: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正常开放)
参观免费。
乘坐当地公交车1路、2路、3路、6路到子长陵站下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