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虚乌有
出自《子虚赋》的汉语成语
子虚乌有,出自司马相如子虚赋》的汉语成语。“子虚乌有”的原义是子虚和乌有都是汉代司马相如子虚赋中虚构的人物,故以子虚乌有表示为假设而非实有的事物,含贬义,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定语。
成语出处
楚使子虚使于齐,王悉发车骑,与使者出畋。畋罢,子虚过奼乌有先生,亡是公存焉。(汉·司马相如《子虚赋》)
后人据此概括出成语“子虚乌有”。
成语故事
司马相如,字长卿,因为仰慕战国时代的蔺相如,所以自名相如。司马相如少年时代就爱读书,文章写得很漂亮。司马相如写《子虚赋》时,名声还不很大。他的《子虚赋》是描写游猎的事情。汉武帝爱好游猎,读了这篇文章,十分赞赏,以为是前朝名人的杰作,叹道:“可惜我不能和这位大作家生在同一个时代,没法见他。”
有个名叫杨得意,是汉武帝的一个小官吏,他见汉武帝如此赞赏《子虚赋》,便说:“这篇文章是我的同乡司马相如写的。”汉武帝又惊又喜,便立即传令召见。司马相如见汉武帝如此欣赏这篇文章,便说道:“《子虚赋》写得不过是诸侯的游猎活动,算不了什么;要是写起天子的游猎来,那就更可观了。”汉武帝非常高兴,请他再写,并且给了他官职。司马相如后来又献上了《上林赋》,还上过《谏猎疏》,劝汉武帝不要过分醉心于危险的游猎活动,并且认为这种活动,浪费库财,影响国事,没有什么好处。
司马相如在《子虚赋》中说:战国时期,楚王派子虚访问齐王,齐王率领全国游猎能手陪同子虚做了一次大规模的游猎活动。随后,乌有先生和子虚谈起游猎的事情来,子虚竭力吹噓楚王的游猎盛况,说:“楚王的猎场共七处,其中最小的一处也方圆九百里楚王打猎驾的都是由‘麒麟’拉着的车子,车上全是用奇珍异宝装饰的。楚王箭不虚发,被他射中的野兽就像下雨似的往下掉。”言外之意是在贬低齐王。乌有先生则为齐王辩驳,向子虚提出责难。文章中的子虚和乌有先生,都是虚构的。司马相如虽然在《子虛赋》中用了许多瑰丽的辞藻,把游猎的场面和气魄写得很雄伟壮观,但是最后结语指出要节俭,不要独乐而忘了百姓和国家。
成语寓意
司马相如对诸候、天子贪恋游猎、荒废政务的行为作了讽谏,主张修明政治,提倡节俭。在生活中,人们也不能贪恋玩乐、荒废学习,追求子虚乌有的东西,不然长此下去会引来许多不良风气。
成语运用
“子虚乌有”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定语;指假设的、不存在的、不真实的事情,含贬义。
东汉·班固《汉书·叙传下》:“文艳用寡,子虚乌有,寓言淫丽,托风终始,多识博物,有可观采,蔚为辞宗,赋颂之首。”
清·沈惟贤《万国演义序》:“文贵征实,不蕲于振奇,所以愧文士子虚乌有之习也。”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五·滦阳消夏录五》:“然其事为理所宜有,固不必以子虚乌有视之。”
参考资料
子虚乌有.汉典.
最新修订时间:2025-04-03 19:18
目录
概述
成语出处
成语故事
参考资料